六旬寄养家长照顾孩子15年
61岁的黄太于2007年加入本处寄养服务,这15年间曾经照顾4位小孩。至今,她仍在照顾两位寄养孩子。年登花甲,体力不如从前,于内地工作的丈夫亦建议她「退下火线」。黄太坦言:「自疫情以来与丈夫两年没见面,丈夫希望我能回到内地与他一起生活。但是,我觉得现在不是放下的时候。」两名寄养孩子已长大成少年,年长的是中二生,年幼的孩子也准备升中,「他们踏入青春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需要长辈与他们同行。」
黄太从没视寄养孩子为家中的过客,更肩负起母亲教养的责任。孩子学习遇上困难,她自掏腰包,让他们上补习课,学费每人每月过千元,支出颇大。「他们的英文成绩从40分,进步至70、80分,难道不让他们补习吗?」黄太说,「如果社会福利署(社署)可以提供补习课、兴趣班的津贴便好了。」现时社署向寄养家长提供6,530元作儿童生活津贴,同时额外发放4,898元奖励金。黄太坦言:「津贴额对照顾正在青少年发展阶段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在不足。」
她说,孩子长大要建立社交圈子,与朋辈建立关系,「中学生需要零用钱,他们希望与同学放学去吃饭,假日去看电影。」有时候,寄养孩子会跟黄太分享同学父亲对他们的爱,言谈间流露出的欣羡,让黄太知道他们那份童年的不安、自卑感还是如影随形,「我不希望他们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的确,寄养孩子需要不同连结,建立正面的自我价值。
黄太希望社署能够明白寄养家长的难处,「有时候,我们需要请一至两天假期处理家中要事,如红事、白事,但社署便要扣减我们的津贴。」本处寄养服务早前以问卷访问118位寄养家长,平均年龄56.8岁,六成人年中无休地照顾寄养孩子。「纵然现时有替假支援制度,但扣减津贴对我们不公道。」她认为金钱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份体谅和包容。
朋友说黄太耳顺之年还照顾别人的孩子是自找苦吃。但是,这15年的相处难言放下,「我小学毕业,从前觉得自己没有大作为,只懂照顾自己的家庭。但是,做了寄养家长后帮助四个有困难的家庭,照顾他们的孩子成长,让我感到自豪。」现时寄养服务面对寄养家长老龄化、寄养家庭流失等问题,黄太盼望有更多年青人加入寄养家长的行列,延续这一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