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17/05/2022
困境:对防疫医疗欠认知、牺牲个人生活 倡加强地区支援及基层医疗
新冠疫情持续两年多,香港累计死亡个案已近万宗,其中逾九成为60岁以上的长者。眼见家中长者成为疫情的高危群体,一众护老者的照顾压力沉重。为了解护老者在疫情下所面对的困难及所需支援,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本处)于2022年4月就「护老者疫下困境与压力」进行问卷调查,收集287份有效问卷,并于今天发布结果。
受访者背景
护老者是主力照顾家中长者、或提供协助以照顾家中长者的人。在287名受访护老者中,218人(76%)照顾一名长者,余下的69人(24%)照顾2至4名长者。在年龄方面,61人(21.3%)为65岁或以上的长者,属于「以老护老」。在工作状况方面,141人(49.1%)有全职工作,37人(12.9%)有半职或兼职工作,余下属退休人士或全职家庭照顾者。在教育程度方面,206人(71.7%)有高中或以上的学历。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过半护老者现中度至重度抑郁状况 疫下频恐慌 照顾压力大
调查采用「病人健康状况问卷-9」(PHQ-9),发现逾一半受访护老者(52.3%)出现中度或以上抑郁,并有近一成人(9.4%)曾经常出现或近乎每日出现「想到自己最好去死或者自残」的想法。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一项针对香港大众市民的调查显示约两成港人(19.8%)有中度或以上抑郁。相比之下,护老者的抑郁情况更为严重。
2020年调查 1 (对象: 大众市民) | 是次调查 (对象:护老者) | |
没有抑郁 | 51.2% | 15.0% |
轻度抑郁 | 29.0% | 32.8% |
中度抑郁 | 12.8% | 35.2% |
中重度抑郁 | 6.2% | 12.2% |
重度抑郁 | 0.8% | 4.9% |
(二) 护老者疫下五大困境 多与防疫资讯有关
调查提供20个疫情下常见困境,让受访护老者选择最常遇到的五个,结果发现头五位中,有四个均与防疫及医疗资讯相关,反映护老者难以处理大量且不断变更的疫情资讯。
1. 对隔离机制的认识不足 | 53.3% |
2. 欠缺正确医疗资讯 | 45.6% |
3. 因照顾长者而减少个人生活选择 | 45.6% |
4. 欠缺呈报机制的详细资讯 | 36.6% |
5. 对病情的认识不足 | 33.4% |
当中,「对隔离机制的认识不足」是最多「高中或以上教育程度」(55.7%)、「大专或以上教育程度」(56.7%)、「有全职工作」(56%)或「有半职或兼职工作」(56.8%)的护老者遇见的困境。这些护老者一般肩负较多家庭责任,隔离措施阻碍他们履行责任。
另外,「因照顾长者而减少个人生活选择」是最多「65岁或以上」(52.5%)、「属全职家庭照顾者」(60.5%)或「已退休」(59.1%)的护老者遇见的困境。在疫情之下,社区照顾服务如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家居照顾服务等按社署指引只能提供有限度或及紧急服务,未能分担护老者的照顾压力;而公园、酒楼等供护老者及长者休息及消遣的场所亦关闭或受限制,令护老者的私人时间减少,造成沉重压力。
(三) 护老者重视具体的实质支援
调查提供14项支援措施,让受访护老者选择最有效的五项,结果发现护老者最重视救护服务、药物、食物及申报染疫后跟进工作等实质支援。
1. 确保长期病患长者能够覆诊并获得所需药物 | 59.9% |
2. 需预早识别有特别需要的长者家庭 | 48.1% |
3. 染疫长者在申报通报程序完成后政府部门有快速跟进及支援 | 46.7% |
4. 为隔离人士提供短期食物援助服务 | 44.6% |
5. 紧急救护服务保持正常服务 | 41.8% |
另外,年轻护老者较重视「整合不同平台的防疫抗疫知识为懒人包以便读取」。他们接受资讯渠道较多,或面对资讯泛滥的问题,懒人包有助他们掌握正确资讯。而年长护老者则较重视「预早识别有特别需要的长者家庭」。在疫情多变的环境下,他们需要实际支援,若社区能及早识别他们,便能减少支援延误。
44岁或以下 | 45-54岁 | 55-64岁 | 65岁或以上 | |
整合不同平台的防疫抗疫知识为「懒人包」以便读取 | 53.1% | 36.5% | 40.8% | 23.0% |
预早识别有特别需要的长者家庭 | 40.7% | 48.6% | 49.3% | 55.7% |
护老者分享
(一) 麦姨今年86岁,与98岁的丈夫同住。麦姨患有心律不正,亦受关节痛困扰。丈夫双眼失明,患有贫血及脊椎下陷,活动能力欠佳,起居生活完全依赖麦姨照顾。2月下旬,丈夫的快速测试结果呈阳性。
麦姨担心丈夫如果被送进医院或隔离设施,将得不到妥善照顾,亦担心自己也会染疫,无人可照顾丈夫,更加重儿子的负担。压力更使她心绪不宁及失眠。同时,她表示,呈报丈夫的快测结果后,一直得不到政府的跟进,对此感到十分徬徨,最后依靠不同社福机构的物资支援。她期望政府能在物资及医疗方面提供更多支援。
(二) 陈先生今年79岁,需照顾同龄患有认知障碍症的太太。太太不懂何时需进食、食药及穿合适衣服,偶有幻觉,并曾走失。太太亦有接受混合式日间中心及上门照顾服务。陈先生因照顾压力大而患上抑郁症。3月中,两人的快速测试结果呈阳性。
由于太太患有认知障碍症,陈先生对太太同时服用认知障碍症药物及纾缓疫情征状的中药、隔离设施有否足够人手照顾太太等事项感到担心。另外,在第五波疫情期间,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暂停开放,太太长时间留在家中,陈先生需要全天候看顾太太。他感慨:「有时候,太太也不认得我,要赶我走,又不愿意睡觉。她不睡,那我也不能睡。」 陈先生建议政府增设真人接听的热线或增加资源到公共屋邨办事处等前线部门,在社区为有需要的染疫人士提供直接的指引及协助。他说:「我明白一时之间有许多人确诊,政府可能做不来,那更要善用基层及前线部门的资源。」
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强化地区支援网络
- 由政府部门统筹各地区组织,如社会服务单位、地区团体、屋邨辧事处、互助委员会、业主立案法团等,按当区染疫名单派送防疫物资及日常用品。
- 增拨资源及人手予各区短期食物援助服务队,为染疫家庭准备隔离期间的食物包,并与外送平台企业合作派送至居所。
- 加强中央电话支援热线的处理能力,考虑有需要时按地区分发来电至当区社会服务单位,协助处理查询。
- 制定及定期更新高危人士名单,以便有效识别及支援有特别需要的家庭。
(二) 善用基层医疗系统
- 建立有效分流机制,由私家医生/诊所、地区康健中心、社区药房等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轻症患者及安排配送药物。
- 政府在安排治疗及隔离措施时,应优先照顾年长体弱患者的特别需要。
(三) 正视疫后心理健康
护老者在第五波疫情时面对恐慌、徬徨无助、不安等负面情绪,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本处鼓励护老者注意疫后心理健康,如有需要,及早寻求协助。
1 Choi, E.P.H., Hui, B.P.H., & Wan, E.Y.F. (2020).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Hong Kong during COVID-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0), 3740. DOI: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