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1/10/2022
2022年10月19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题为「为市民谋幸福 为香港谋发展 」,规划香港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和政策措施。本处现就第四章「不断增强发展动能」、第五章「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第六章「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及第七章「青年兴 则香港兴」中,与民生、福利、青年发展相关之项目提出意见:
第四章「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推算人力需求 为经济增能(第33段)
政府提出适度容许输入外地护理员,无疑有助纾缓业界人手紧张的状况,惟须注意语言、文化及护理水平差异对服务质素的影响,并要保障本地护理员的薪酬待遇。本处认为政府长远应从问题根本入手,改善护理员薪酬及设立晋升阶梯,改善培训计划及提升专业资历,挽留具质素的本地护理员并吸引本地潜在劳动力,方能根治人手不足这个长久以来的问题。
建设智慧香港(第41段)
本处欢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及扩展5G网络,惟本港社会不同阶层仍存有数码隔阂,建议政府加强支援基层市民及长者使用资讯科技,借以提升弱势社群在智慧城市的生活质素。此外,在推动全面电子化时,政府亦要保留一定的实体服务,避免长者及基层市民等资讯贫乏者进一步被边缘化。
第五章「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土地房屋 重中之重(第60至65段)
政府推出简约公屋,与过渡性房屋功能相近,为居于不适切住房的市民短暂改善居住环境。惟简约公屋建于短期内未有发展计划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上,租住年期不明,何时能衔接上公屋亦没有具体计划或时间表。此外,本处建议政府应确保居所附近有足够配套设施,并参考「社区投资共享基金」的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区支援计划,让非政府机构为入住简约公屋的居民及家庭提供服务,建立互助网络,支援居民就业,协助他们尽快融入社区。
对于将传统公屋和简约公屋的轮候时间综合为「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指数,本处有所保留,并重申简约公屋及过渡性房屋仅能纾解有需要人士短期的住屋困难,无助解决长远的住屋需求。本处建议政府加快兴建公屋的进度,并适时检视公屋申请入息限额,以维护市民的「居住权」。同时,在兴建公屋时应预留约5%总楼面面积作福利服务用途,以回应社区支援服务的需求。
本处乐见政府计划制订公共房屋「幸福设计」指引,建议当局邀请社福界参与,共同制订一套关顾不同群组如长者、少数族裔、儿童需要的指引,以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关爱友善的社区。
第六章「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基层医疗 (第82段)
本处乐见政府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及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统筹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政府应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参与,持续加强医社合作,同时加强宣传地区康健中心服务,让广大市民包括少数族裔、长者均能受惠。另建议「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包括骨质疏松症,长远有助减轻对公营医疗的负荷。
实施长者医疗券夫妻共用及扩大适用范围,能让长者更具弹性享用相关福利,惟政府须加强教育及监管工作,并设立机制定期检视及调整金额。另本处期望政府大幅增加公立牙科门诊的数目及服务名额,配合牙齿护理教育、牙科检查等,并参考国际标准订立长者真牙数目指标,以便将来订立相关政策及配套。
精神健康(第86段)
政府应增拨资源,在学校及现有青少年服务中加强推行情绪及精神健康教育,尤其需关注青少年在后疫情下的精神健康,并加强对「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的行政支援,让「医教社」的力量及资源集中在支援学生身上。另建议政府助学校推动关爱文化的政策及措施。
体育发展(第89至91段)
本处支持政府推动体育普及化,建议在学校引入「城市运动」、「游戏式运动」等新的课程元素,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并以运动为生涯发展的选项之一,为体育事业专业化和产业化奠定稳固的基础。另本处支持推行「残疾运动员就业及教育先导计划」,建议政府增拨资源予特殊学校,培育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运动才能;并与非政府机构合作,为有特殊需要学生提供运动产业生涯发展服务,助他们制订未来发展方向。
精准扶贫(第95段)
就探讨「共创明『Teen』计划」未来发展方向,本处建议将介入点推前至小学阶段,让小学生及早获得师友协助,扩阔眼界及订立目标,并将计划延长至两年或以上。
劳工薪酬及职业安全(第97至99段)
本处乐见政府拟推出改善劳工权益的措施,如研究优化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检讨机制、改善「破产欠薪保障基金」程序等,建议政府及早研究设立失业保险,以保障失业人士的基本生活,避免过分依赖政府援助,加重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亦应研究制订「最长工时」,以保障在职人士的身心健康,相信此举有助纾缓个人情绪和压力、建立家庭关系和减少工业意外。另政府宜以身作则,创造更弹性的工作安排,如半职、弹性上班时间和弹性合约期等,让照顾家庭的妇女有机会投入劳动市场,发挥所长,并增加劳动力。
支援居家安老(第101段)
本处欢迎将「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恒常化,并扩展适用范围至租借辅助科技产品,有利乐龄科技普及化。政府宜增加社工资源,进一步强化以个案管理模式为长者配对适切服务。此外,在退休生活规划、乐龄科技推广等范畴上,政府应考虑长者邻舍中心人手、土地、设施等限制,以及年青与年老长者的独特需要,适时检讨及增拨资源,支援服务推展。
加强照顾者支援(第102段)
本处促请政府尽早定立照顾者为本政策,确立照顾者的定义,以便提供全面的照顾者支援服务。就照顾者津贴恒常化,本处建议放宽申请资格门槛,取消申请资格与「轮候服务」身分挂钩及不能同时领取伤残津贴/长者生活津贴的限制,另建议扩阔培训津贴的适用范围,涵盖支援照顾工作的服务,如护送、暂托、减压活动、接送交通津贴等。
本处乐见政府增加暂托服务名额,建议政府按照顾者人口数据推算服务需要,以能准确规划各区的服务供应。另建议优化暂托服务查询系统,提供日间及住宿暂托服务空缺的实时资讯及网上预约,并检视服务单位的设施和配套,以及研究多元化的暂托模式,满足不同长者及照顾者的需要。
提升安老院质与量(第103及104段)
本处欢迎政府增加安老院舍服务名额,以缩短长者轮候时间。为配合宿位增加及院友日益复杂的照顾需要,政府宜确立整全的政策和措施,以吸纳、培训及挽留业界人才,并增加现时资助安老院的资源。
本处认同增加护士学生名额、毕业后工作要求及全面检视院舍员工的技能及资历要求。长远而言,政府应制订政策确保业界不同专业人员的人手供应,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及言语治疗师等。
保护儿童(第105段)
政府拟于明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强制举报虐待儿童个案机制」的条例草案,本处重申有关法例只是整个保护儿童政策的一部分,不应被视为充分解决虐儿问题的方法。除及早识别外,政府须加强相关措施及配套,包括儿童住宿照顾服务、寄养服务、相关家庭支援服务、公众及社区教育、专业人员培训、设立举报筛选工具等,并制订相关程序指引,厘清各专业之角色与分工,以达致全面保护儿童的目标。意见详情可参阅本处早前就强制举报机制提交的意见书1。
「预防性」层面的工作上,政府应完善各相关专业资格的课程,让修读者具备保护儿童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例如幼儿工作员须掌握照顾零至二岁婴幼儿的实务技巧;学前单位的社会工作服务对及早辨识有潜在危机和服务需要的家庭至关重要。本处期望政府日后将服务恒常化时,能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及专业质素,使保护儿童的工作得以持续。另本处建议参考现有「童亮计划」的服务模式,为0至6岁儿童设立地区「儿童馆」,提供结合医疗、社福及教育三大专业的社区活动空间,及早识别并支援基层孩子及其家庭的需要,防患未然。
少数族裔(第107段)
本处乐见政府部门增聘少数族裔人士,以身作则,建议政府大力推动公私营机构聘用少数族裔,并提供支援配套。另政府宜持续检讨及扩展针对少数族裔人士的语文及特定行业培训课程,长远增加他们的竞争力;设立少数族裔人士情绪支援及辅导的服务中心时,政府须清晰界定与现有支援中心及少数族裔外展队的分工。另为现有主流社会服务提供者增拨资源及人手,促进少数族裔人士融入主流服务。
第七章「青年兴 则香港兴」
助教育增能(第116段)
政府现时提出的增能方向及首六项策略均未有针对作为整个教育体系重要基石的幼儿教育项目,本处期望政府正视幼儿教育的重要,为行业培育人才。就特殊教育方面,本处建议尽快完善到校学前复康服务,恒常化第一层支援服务,让疑似或高危个案及早得到支援。
职专教育(第122段)
政府对职专教育的肯定有助公众明白多元发展对发挥青年才能的重要。本处建议政府支援社福机构连结商界伙伴,并向商界提供诱因,增加职场实习名额。另建议在初中阶段提供充分的学科与职业的探索基础,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专教育。
务实应对学生人口下降(第126段)
本处乐见政府有序落实小班教学,建议检视小学全人发展的配套,如正向教育、体适能发展、个人探索认知,以及生涯发展等。外国研究证实,在小学阶段推行生涯发展概念,有助强化学生的软技巧及未来技巧,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他支援措施(第127段)
本处乐见政府提供一笔过拨款,协助幼稚园电子化校政、改善校舍通风状况及建设智慧健康校园,建议教育局容许学校于人手规划上增设资讯科技人员,以纾缓教师及行政人员的压力。另政府应增拨资源,助幼稚园将幼儿观察及评估等资料电子化,以便更有系统地分析幼儿发展,提升教学效能。另建议持续提供防疫津贴,使学校能应付额外清洁开支,为师生及家长提供健康环境,共同抗疫。
就特殊教育方面,本处建议将原本针对自闭症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扩展至自闭症高小及初中学童,以及其他特殊教育需要类别的学生,例如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另建议为自闭症离校生设立「青年生涯发展过渡基金」,支援他们顺利过渡至高等院校升学或进入职场,并为相关院校及雇主提供支援配套。长远而言,政府应带动社会建立一个「特殊教育需要」友善的校园和职场环境,助有特殊需要的青年人发挥所长,贡献社会。
「青年发展蓝图」(第128至130段)
本处支持政府制订「青年发展蓝图」,建议根据联合国所提倡的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为蓝图订立指标,让青年为社会及世界尽展所长。现时不少青年选择斜杠工作模式(Slasher),期望政府能在主流教育与传统工作以外,就着新兴行业、未来技能、创业等范畴为青年作好装备及支援。
拓阔青年视野(第133及134段)
本处认同扩阔视野对青年持续发展莫大重要,建议设立「青年生涯发展实践基金」,为有经济需要并具清晰目标的青年提供探索及体验机会,提升青年掌握生涯自信及行动力。另建议政府于构思及筹备「香港青年节」时加入青年人代表,助青年向社会大众展现潜能,从而获得肯定。
青年住屋(第136段)
本处乐见政府关注青年住屋问题。现时不少儿童住宿照顾服务的青年离开服务后均面临住屋困难,建议政府拨出部分「青年宿舍计划」的宿位予这群弱势青年,并加强相关的生涯发展服务。
回应政策措施
建设智慧健康幼稚园(政策措施 - 第七章 青年兴 则香港兴 第56页)
本处欢迎政府为幼稚园增加搬校津贴金额及延长津贴期一年,以促进资源整合,建议为收生不足的学校提供过渡期津贴,以共渡时艰。期望政府能进一步优化幼稚园师生比例,以确立香港更具国际标准的教顾服务。
结语
经历近三年的疫情,香港经济深受打击,市民期盼尽快复常,走出疫情的阴霾。是次施政报告较多着墨于吸引人才及企业,惟挽救经济民生、支援弱势社群的措施欠奉。本处期望政府能继续积极听取及收集市民的意见,持续关注民生,为市民建立一个宜居城市。
1 意见书可于本处网页参阅:https://www.hkcs.org/latest_new/advocate/voice/PublicConsultation/MandatoryReportChildAbuse-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