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8/02/2020
新一年财政预算案以「撑企业、保就业、振经济、纾民困」为重点,提出多项措施支援企业资方,惟对置身水深火热的基层市民协助不足。本处现就预算案的建议,提出以下回应和意见:
一、派现金宜简化申领手续
政府拟向每名合资格人士派发一万元现金以纾解民困;惟按照财政司司长预期,最早要到暑假才能发放,远水不能救近火,无助纾缓现时疫情下市民因失业或收入锐减所面对的经济压力,故期望政府能简化派发程序,另辟有效途径让非华语港人(特别是少数族裔人士)尽快接收申领资讯并作出适切的派发安排,让市民尽快获得支援。
二、正视基层市民生活困难
在经济下行及疫情影响下,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失业情况恶化,首当其冲的必然是基层市民,惟预算案并无作出前瞻性措施,故本处建议:一、短期内提升失业和就业不足人士的现金津贴,以及放宽在职家庭津贴的工时限制;二、中长期研究失业援助计划,带头或资助民间机构开拓就业机会,避免更多市民堕入综援网。
预算案提出正领取政府福利金的市民获发「双粮」、公屋户免租一个月,但租住私楼的基层市民(如㓥房户、天台户等)却无法受惠,建议政府发放特别援助金如水电费、私楼租金等津贴,以解燃眉之急。特首早前公布了十大纾困措施,惟预算案对当中提及的㓥房租务管制及租金津贴措施「零着墨」,本处促请政府尽快落实有关措施,以解基层市民的住屋困难。此外,政府可优化现行的援助计划,如增加对食物银行的援助及放宽申请限制、扩濶书簿费津贴及学费减免等计划,既可节省建立新机制的行政成本,又能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实质帮助。
三、基层医疗的预防与教育工作
预算案提及将预留开支,在六区成立地区健康中心,其余11区则先设立规模较小的过渡性「地区康健站」。现时地区健康中心的工作,主要是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为长期病患者提供社区支援,却没有针对预防和教育工作,本处认为政府应拨备资源加强健康教育及「治未病」,长远来说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
四、长者支援需更完整规划
预算案建议增加3,000个体弱长者家居的照顾服务名额,并向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缺损长者发放1,000张社区照顾服务券,虽然政策方向正确,但必须强化相关服务配套,包括相应的服务单位、设施、人力资源等,才能令长者得到合适和达标的服务。
五、其他建议
- 支援照顾者提供适切照顾:在疫症肆虐下,提供训练与照顾的社会服务单位(如长者日间中心、长者邻舍中心、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等)需要关闭,以减低社区感染的风险。不少服务使用者整天留在家中,由家属照顾。然而,不少基层市民为了长时间照顾家人,被迫放弃工作机会,令生活更趋困难。又因学校持续停课,不少家长既要上班,又要照顾留在家中的幼儿或儿童,实在需要额外支援。本处认为财政预算应该设立对应的津贴,扶助这些家庭应付当下的生活难关。
- 增拨社福资源,共同抗疫:疫症期间,不少院舍服务、紧急住宿服务仍然维持运作;然而防疫物资严重缺乏下,紧守岗位的前线同工面对着沉重心理压力,防疫装备的不足,社福机构亦难以为员工提供足够保障。虽然社署曾向各资助服务单位发放特别津贴,但现时防护装备和消毒用品价格浮动,难以购置,为此,本处建议政府应承担统筹角色,为社福机构搜罗和添置防疫装备,让单位、前线同工在有保障的工作环境下提供服务。 此外,社福机构辖下不少非资助服务(如自负盈亏计划)的营运在疫情下受极大影响,若疫情持续,相关服务必定会因营运资金不足而难逃终止服务的厄运,最终亦会直接影响正接受服务的社群。 因此,本处认为政府应提供紧急援助金,让相关服务渡过此疫。
结语
今年度的社会福利预算开支为1,150亿元,表面上多于去年的972亿元,但综观近年预算案,社福的预算开支占总预算的比率逐年递减,由2018-19年度的16.53%,减至今年度的15.73%。随着人口老化、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社福开支只会持续增加,政府宜深入了解基层市民的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