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公屋设计与邻舍关系之发展史

50年代 徙置大厦共住年代

在资源紧拙的年代,邻舍之间发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守望精神。

 

徙置大廈共住年代

(图片来源:香港房屋委员会网页)

政府在 1954年起兴建大量徙置区,第一型徙置大厦,规定分配给五个人居住,少于五人需与其他家庭共住。直至 1963年以前,单位内仍未有独立厨厕。开火煮食都要在屋外公共走廊进行,水喉也要公用,加以四通八达的走廊,造就邻里之情。

 

 

1952年模范邨公共空间的出现

位于鲗鱼涌的模范邨,是香港首个社会房屋项目,不仅每户单位都有间隔及独立厨厕,亦是首次引入在屋邨中规划公共空间的概念。

 

模範邨 (圖片來源:Hong Kong & Far East Builder Vol.1 No.5, 1950)
(图片来源:Hong Kong & Far East Builder Vol.1 No.5, 1950)

 

 

1957年北角邨清楚界定公共与私人空间分布

北角邨是屋建会兴建的首个廉租屋邨。此后,屋建会的目的不只是为市民提供有瓦遮头的居所,而是希望没有公式参照下,设计出因地制定、非标准化的房屋设计。房间则朝向私人骑楼,首次在基层的住户清楚界定「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分布。

 

北角邨(圖片來源: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Annual Report, 1953-1954)
(图片来源: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Annual Report, 1953-1954)

 

 

60年代 生活小区的诞生

踏入60年代,政府正式推出楼宇设备较徙置大厦优胜的「廉租屋计划」, 户设独立厨房、厕所和露台,并提供社区设施。公屋设计除了为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让家庭安居规划未来,亦刻意营造一些可以增加居民交流互动的空间。

 

 

1967年华富邨首个提供「生活小区」的屋邨

首个运用「综合规划」概念设计的公共屋邨,提供商店、街市、学校、社区中心等配套。公营房屋不再单为安置居民,而是能让居民产生归属感。

 

華富邨 (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50周年紀念特刊)

(图片来源:香港房屋委员会50周年纪念特刊)

 


70年代 十年建屋计划

六七暴动对社会及经济都带来重大损害,有待恢复。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兴建廉租屋,每户设独立厨房和厕所,目标是在 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内改善180万香港市民的居住环境。

 

1976-81年祖尧邨每三层为一个小社区

建筑师采用了英国的旧式 Council flats及新加坡旧式组屋区常见的错层式及一梯两伙为一个单元的设计。外墙每三层才有一条走廊;三层共用一个电梯大堂,每两个单位共享一条楼梯,楼梯每三层就会以走廊连接至电梯大堂,将整幢大厦划分每三层为一个小社区,比前期公屋又黑又长的走廊设计,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质素。

 

祖堯邨 (資料圖片)
(资料图片)

 

 

80年代 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80年代后,屋邨设计更多元化,公共设施亦随着居民的需要而逐渐增加,性质亦更多变化。

 

1981年美林邨鼓励居民投入社区活动

美林邨其一大特色,是体育馆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在布局上令它与屋邨其他部分紧密地连结起来。玻璃窗的设计也造成内外视觉上的联系,也鼓励居民使用体育馆,参与活动。

 

(左)美林邨

 

 

1983年隆亨邨、新翠邨设多元活动空间

位于大围的隆亨邨内设有小型滚轴溜冰场;而邻近的新翠邨,不但在平台设有健身器材和座椅,更拥有全港首个屋邨社区园圃,居民可以亲手种植菜苗,将有共同兴趣的居民连结在一起。

 

(右)隆亨邨

(图片来源:悠然轮滑会)

 


90年代 和谐式设计提升家庭内聚空间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素的重视,90年代公共屋邨主要是和谐式设计,房署推出新一代设计为「厅大房细」的模型,以便一家人有更多共聚的生活空间,贴近私楼布局,故每层的户数较少,与昔日单位与单位对望的格局大为不同。

 

資料圖片
(资料图片)

 

 

2020年代 重建连结

公屋幸福指引:重建跨代、社区、城市连结

房屋局召集跨界别专业顾问团队,采用设计思维及参与式设计,并推出幸福设计八大指引,分别为活力健康、绿色生活、乐龄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联、城市连结、增值上流和地方形象。

 

(图片来源:房屋局和香港房屋委员会)

 

 

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包含社会服务元素

由政府营运的「简约公屋」及以民间团体主导的过渡性社会房屋,主要为正长期轮候公屋3年或以上及居住环境恶劣的基层市民提供可负担的适切房屋。当中包含社会服务元素,从「个人」及「社区」层面提升家庭及个人的抗逆能力;透过学习群体生活及营造社区,与邻居及外界建立关系,改善自己的生活质素,同时亦得到社区人士的认同。

 

(图片来源:房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