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Main Content Begins

少数族裔长者人数10年增1.6倍ㅤ八成人从未使用主流服务

日期: 24/07/2024

逾半护老者对服务欠信心ㅤ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建议加强支援主流服务提供者

调查揭示大多数少数族裔长者及护老者从未使用主流长者中心服务,更有逾半护老者对服务欠缺信心。根据人口普查数据,香港65岁或以上的少数族裔人士由2011年的9910人急增1.6倍至2021年的25792人,其需要不容忽视,但现有主流服务仍有不足。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服务处)于去年11月至今年4月进行「少数族裔长者使用主流服务调查」,以问卷访问200名60岁或以上的南亚及东南亚裔长者及50名护老者,了解他们使用主流服务的经验及需要,结果发现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欠缺合适服务转介渠道减低少数族裔长者使用服务的信心。

 

对主流服务欠信心ㅤ语言为主要障碍

以10分为最有信心,逾半少数族裔护老者(54.1%)对主流服务仅给予1至5分,信心明显不足。同时,有超过八成少数族裔长者及护老者(87.6%)从未使用主流长者中心服务,仅一成人(10.0%)曾成功接受服务。而在曾使用主流服务的人士中,近三成人(29%)指语言障碍影响他们求助。

 

长者依赖程度高ㅤ需长期护理服务

在甚少使用主流服务下,有一半少数族裔护老者( 50.0%)表示长者对其依赖程度为8至10分(10分为最高),并有分别约一成半人于平日(16.1%)及周末假日(14.9%)花逾六小时照顾长者。而他们最需要的首三项服务支援为「护送服务」、「日间看顾」及「家居清洁」。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跃动晚年及社区照顾服务服务总监曾婉姬表示:「接近九成受访长者没有使用长者中心服务,因此,他们并没有透过该些主流服务单位的合资格工作员进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评估,以申请各类长期护理服务。即使少数族裔长者尝试申请,但相关评估工具只有中文版,对工作员及长者而言,进行有关评估均困难重重,以致少数族裔长者及护老者被排除于主流服务供应链外,令他们使用主流服务的比例低于本地人。」

 

衔接服务需求大资源少

服务处于2016年在香港公益金资助下开展「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透过外展、社交康乐、互助支援等服务让少数族裔长者融入社会。计划亦不时协助长者申请或衔接至主流服务,主要涉及长者咭、求诊预约及传译、加入长者中心等;直至2019年更将服务对象扩展至护老者,提升他们照顾能力、增加对长者社区支援服务认识,至今服务近1000人。调查显示分别约八成少数族裔长者(77.5%)及护老者(82.0%)认为计划对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计划主任刘慧幸表示:「因应语言、宗教及种族文化不同,少数族裔长者及护老者对服务的认知理解、饮食、男女服务使用者互动等都需要特别安排,主流服务前线人员未必有充足资源及知识应对这些需要,因此推行衔接服务有其重要作用。」现时计划的服务范围位于深水埗区、油尖旺区及九龙城区,期望将来能够扩展至全港。

 

护老者因压力忘覆诊ㅤ长者只懂尼泊尔语难求助

尼泊尔裔妇女Nanda是家庭主妇,照顾两名子女及分别80岁及75岁的老爷和奶奶。老爷和奶奶因长期病患而需定期覆诊。她说:「每当我陪同他们覆诊时,便需找朋友代为接送子女上学并照顾他们,有时更需支付额外费用让6岁的女儿留校托管,令我的负担更大。」与同龄朋友相比,33岁的Nanda因照顾责任而几乎没有私人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参与「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后,Nanda认识更多同路人,分享感受,亦学会与长者沟通的技巧,并取得社会服务的资讯,有助减轻她的照顾压力。

 

尼泊尔裔妇女Devi照顾79岁的妈妈Thapa,同时兼顾家中两名子女。约五年前,Thapa因病行动不便,需要有人陪同求诊。当时,她们不知道有何支援服务,甚至连轮椅也借不到,感到非常无助。幸而,「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转介她们至住所附近的长者中心,不但借到轮椅,亦为Thapa申请上门职业治疗服务。而Thapa在女儿Devi 的传译下亦能成功使用职业治疗服务。Thapa说:「我和女儿都很高兴认识各种支援长者及护老者的服务,但我们使用这些服务仍面对文化及语言障碍,例如护送服务的职员只懂得中英文,而我只会尼泊尔语,因此最终没有申请所需服务。」

 

尼泊尔裔妇女Ameena除全职照顾有三名子女的家庭外,亦需照顾年逾七十的父母。由于她及父母均有长期病患,需不时进出医院,令她压力沉重,有时更会忘记覆诊。她说:「在参与『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前,我不认识任何长者服务及资源,后来才透过计划了解乐悠咭、医疗券等长者福利。不过,我仍担心父母因语言障碍未能适应主流长者服务,如服务过程因语言而出现问题只会令我更烦恼。」

 

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增设服务少数族裔长者的衔接服务

不论少数族裔人士或主流服务提供者均需完善配套措施,以有效寻求或提供所需服务。衔接服务于过渡期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协助少数族裔人士认识更多主流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主流服务提供者服务少数族裔人士的信心、知识和技巧。

 

(二)加强主流社会服务提供者对少数族裔长者及护老者的认识

由社会福利署统筹为现时长者服务专业及前线员工提供入门培训,入职员工必须接受多元文化敏感度训练,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供更到位及少数族裔长者友善的支援服务。

 

(三) 增加对主流社会服务提供者的支援措施

  • 政府现时为部份社福机构增设少数族裔地区大使,以联系少数族裔服务使用者。有关措施应广泛推行并恒常化,尤其位于少数族裔长者居住区域的社福单位,更可提供资源增设少数族裔服务小队,以适切服务协助长者融入社会。
  • 持续为少数族裔地区大使提供在职培训,让他们更有效发挥其角色。
  • 社福机构应弹性地运用资源增聘少数族裔同工,以协助解决少数族裔长者于接受服务时遇到之困难。

 

(四) 提供多元和多语言的公共及社会服务资讯

部份少数族裔长者学历水平低,对文字掌握有困难,政府和主流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时,应透过不同形式和渠道,为少数族裔群体提供多种语言的服务资讯,包括将资讯利用语音形式播放、以简单易明方法翻译资讯等,让受众更能明白和掌握,消除语言障碍,以获得适切的服务。

 

 

传媒查询:

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 计划主任 刘慧幸女士 (电话:2777 6188)
助理经理(公共关系) 郑梓冲先生 (电话:2731 6263 / 9356 1041)

 

 

 

  •  合照

    (左起)「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社会工作助理Limbu Sita、研究及发展中心主任陈志慧、跃动晚年及社区照顾服务服务总监曾婉姬、「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计划主任刘慧幸、长者Thapa、护老者Nanda

  •  Nanda

    作为家庭的主要照顾者,Nanda承受不少压力

  •  Thapa

    Thapa邀请女儿Devi一同参加「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