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Main Content Begins

青少年失败经历调查

日期: 14/12/2024

 

本处调查发现48.3%的青少年自评人生「失败指数」为6分或以上(满分:10分),即倾向自认失败,而其失败经历主要与学业有关。人生总会经历各种挫败,若无法妥善处理,将影响身心健康及成长发展。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服务处)今年6月至9月,以问卷调查方式访问597名12至24岁的青少年,了解他们的失败经历,发现55.0%的青少年在经历失败后再遭他人「责备」,此种二次伤害以家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最深,进一步损害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视未达目标为失败 多与学业成就有关

调查邀请青少年以0至10分评价成长至今的「失败指数」,愈高分为愈失败,平均「失败指数」达5.6分。首三个青少年认为「失败」的定义为「未达到自己理想或预期目标」(82.1%)、「自己的强项/能力不能充分展现」(51.8%)及「未达到其他人理想或预期目标」(42.4%)。

 

而自评「失败指数」为6至10分的青少年较多负面地看待失败,例如「别人总是强调失败的结果,而否定过程中的付出」、「失败会使我的价值下降」。被问到造成最大影响的失败经历,77.2%的青少年表示与「学业成就」有关,远多于排第二的「个人能力展现或发展」(48.2%),而第三多人选择的是「朋辈/人际关系」(39.5%)。

 

重视家人回应 二次伤害恐损精神健康

经历失败以后,55.0%的青少年再遭他人的「责备」,当中76.5%的责备来自「家人」,远高于「师长」(26.7%)及「朋辈」(24.2%)。另外较常见的负面回应包括「过于关心我」(45.0%)及「未经我同意,把事件对外透露」(43.7%)。以上负面回应令青少年在经历失败后再次受挫,形成二次伤害。

在面对失败时,青少年……

最希望从他人口中听到的说话

最不希望从他人口中听到的说话

我知你已经好努力!

46.3%

你都唔系好惨啫,大把人惨过你啦

38.1%

抖吓先啦!

26.3%

叫咗你听我讲啦,你又唔听

36.7%

我系度!

25.1%

我哋以前仲辛苦啦,唔系咁都挨唔到嘛

36.5%

 

调查亦以广受认可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量度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发现3.4%的青少年有显著的心理困扰。数据更显示青少年所受的二次伤害愈大,精神健康愈差,其中家人的二次伤害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甚至大于失败经历带来的影响。

 

害怕面对失败 青年克服成「失败导赏员」

66.0%的青少年表示害怕面对失败,原因主要与他人期望相关,例如「怕别人对自己失望」、「怕连累别人」。同时,调查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发现青少年「回避失败的动机」高于「希望成功的动机」,换言之,相较于努力追求成功,青少年更担忧面对失败。更重要的是,当「回避失败的动机」愈高,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便愈差,而「希望成功的动机」则与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关系,反映教育青少年面对失败,较单纯追求成功更有效促进精神健康。

 

23岁的阿慈(化名)在大学一年级时因情绪问题而缺课,遭学校警告。眼见朋友有精彩的大学生活,他形容自己为「一堆毫无生命力的污泥」。当时,家人关心他说:「我仲惨过你啦,无嘢既,靠你自己谂通就ok架啦!」这番话令阿慈再受打击,更选择伤害自己。后来,阿慈参与服务处「失败有礼」计划后重新学会面对失败,建立信心。「面对失败时,我们很常自我怀疑及否定,亦会怪责自己令他人期望落空。」他说,「希望大家不要放弃或轻视每一个可以给予支援的机会,哪怕只是简单关心一句,都足以令正承受痛苦、无助的人感到温暖。」今天,阿慈已顺利大学毕业,并成为服务处的「失败导赏员」,支援其他同路人。

 

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建议加强家校社协作,全面支援青年面对失败逆境,以促进青年精神健康及成就动机,具体建议如下:

 

(一) 协助青年正视失败经历 确立个人价值观及内在资源

  • 透过个案或小组介入,带领青年检视其独特的失败经历,从中探索及确立个人价值观,提升个人希望感。
  • 为青年提供参与及发表意见的平台,鼓励他们把关注重心从「个人」延伸至「社会」,发挥其正面的影响力。

 

(二) 强化青少年支援网络 促进有效回应情绪需要

  • 加强各持份者(包括家长、朋辈及师长等)理解及辨识青少年面对失败经验时的情绪及想法,强化支援网络的情感连系及支援,同时减少负面回应造成二次伤害。
  • 由青少年或家庭服务机构为家长提供支援服务,令家长充分掌握有效的亲子沟通及情绪回应技巧,使整个家庭对失败经历抱持更开放接纳的态度,有助青少年正视失败经历。

 

(三) 营造多元及接纳的成长环境 重塑失败定义

  • 推动公众教育,扩阔「失败」与「成功」的定义,减少对经历失败青年的标签,促进社会彼此接纳及理解的文化。
  • 加强「失败教育」,推动正视情绪及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实践多元关爱的校园,以提升全校各持份者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