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4/07/2024
逾半護老者對服務欠信心ㅤ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建議加強支援主流服務提供者
調查揭示大多數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更有逾半護老者對服務欠缺信心。根據人口普查數據,香港65歲或以上的少數族裔人士由2011年的9910人急增1.6倍至2021年的25792人,其需要不容忽視,但現有主流服務仍有不足。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進行「少數族裔長者使用主流服務調查」,以問卷訪問200名60歲或以上的南亞及東南亞裔長者及50名護老者,了解他們使用主流服務的經驗及需要,結果發現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及欠缺合適服務轉介渠道減低少數族裔長者使用服務的信心。
對主流服務欠信心ㅤ語言為主要障礙
以10分為最有信心,逾半少數族裔護老者(54.1%)對主流服務僅給予1至5分,信心明顯不足。同時,有超過八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87.6%)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僅一成人(10.0%)曾成功接受服務。而在曾使用主流服務的人士中,近三成人(29%)指語言障礙影響他們求助。
長者依賴程度高ㅤ需長期護理服務
在甚少使用主流服務下,有一半少數族裔護老者( 50.0%)表示長者對其依賴程度為8至10分(10分為最高),並有分別約一成半人於平日(16.1%)及周末假日(14.9%)花逾六小時照顧長者。而他們最需要的首三項服務支援為「護送服務」、「日間看顧」及「家居清潔」。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服務總監曾婉姬表示:「接近九成受訪長者沒有使用長者中心服務,因此,他們並沒有透過該些主流服務單位的合資格工作員進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評估,以申請各類長期護理服務。即使少數族裔長者嘗試申請,但相關評估工具只有中文版,對工作員及長者而言,進行有關評估均困難重重,以致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被排除於主流服務供應鏈外,令他們使用主流服務的比例低於本地人。」
銜接服務需求大資源少
服務處於2016年在香港公益金資助下開展「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透過外展、社交康樂、互助支援等服務讓少數族裔長者融入社會。計劃亦不時協助長者申請或銜接至主流服務,主要涉及長者咭、求診預約及傳譯、加入長者中心等;直至2019年更將服務對象擴展至護老者,提升他們照顧能力、增加對長者社區支援服務認識,至今服務近1000人。調查顯示分別約八成少數族裔長者(77.5%)及護老者(82.0%)認為計劃對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計劃主任劉慧幸表示:「因應語言、宗教及種族文化不同,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對服務的認知理解、飲食、男女服務使用者互動等都需要特別安排,主流服務前線人員未必有充足資源及知識應對這些需要,因此推行銜接服務有其重要作用。」現時計劃的服務範圍位於深水埗區、油尖旺區及九龍城區,期望將來能夠擴展至全港。
護老者因壓力忘覆診ㅤ長者只懂尼泊爾語難求助
尼泊爾裔婦女Nanda是家庭主婦,照顧兩名子女及分別80歲及75歲的老爺和奶奶。老爺和奶奶因長期病患而需定期覆診。她說:「每當我陪同他們覆診時,便需找朋友代為接送子女上學並照顧他們,有時更需支付額外費用讓6歲的女兒留校托管,令我的負擔更大。」與同齡朋友相比,33歲的Nanda因照顧責任而幾乎沒有私人時間發展個人興趣。參與「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後,Nanda認識更多同路人,分享感受,亦學會與長者溝通的技巧,並取得社會服務的資訊,有助減輕她的照顧壓力。
尼泊爾裔婦女Devi照顧79歲的媽媽Thapa,同時兼顧家中兩名子女。約五年前,Thapa因病行動不便,需要有人陪同求診。當時,她們不知道有何支援服務,甚至連輪椅也借不到,感到非常無助。幸而,「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轉介她們至住所附近的長者中心,不但借到輪椅,亦為Thapa申請上門職業治療服務。而Thapa在女兒Devi 的傳譯下亦能成功使用職業治療服務。Thapa說:「我和女兒都很高興認識各種支援長者及護老者的服務,但我們使用這些服務仍面對文化及語言障礙,例如護送服務的職員只懂得中英文,而我只會尼泊爾語,因此最終沒有申請所需服務。」
尼泊爾裔婦女Ameena除全職照顧有三名子女的家庭外,亦需照顧年逾七十的父母。由於她及父母均有長期病患,需不時進出醫院,令她壓力沉重,有時更會忘記覆診。她說:「在參與『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前,我不認識任何長者服務及資源,後來才透過計劃了解樂悠咭、醫療券等長者福利。不過,我仍擔心父母因語言障礙未能適應主流長者服務,如服務過程因語言而出現問題只會令我更煩惱。」
建議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增設服務少數族裔長者的銜接服務
不論少數族裔人士或主流服務提供者均需完善配套措施,以有效尋求或提供所需服務。銜接服務於過渡期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協助少數族裔人士認識更多主流服務,另一方面加強主流服務提供者服務少數族裔人士的信心、知識和技巧。
(二)加強主流社會服務提供者對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的認識
由社會福利署統籌為現時長者服務專業及前線員工提供入門培訓,入職員工必須接受多元文化敏感度訓練,讓他們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提供更到位及少數族裔長者友善的支援服務。
(三) 增加對主流社會服務提供者的支援措施
- 政府現時為部份社福機構增設少數族裔地區大使,以聯繫少數族裔服務使用者。有關措施應廣泛推行並恆常化,尤其位於少數族裔長者居住區域的社福單位,更可提供資源增設少數族裔服務小隊,以適切服務協助長者融入社會。
- 持續為少數族裔地區大使提供在職培訓,讓他們更有效發揮其角色。
- 社福機構應彈性地運用資源增聘少數族裔同工,以協助解決少數族裔長者於接受服務時遇到之困難。
(四) 提供多元和多語言的公共及社會服務資訊
部份少數族裔長者學歷水平低,對文字掌握有困難,政府和主流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時,應透過不同形式和渠道,為少數族裔群體提供多種語言的服務資訊,包括將資訊利用語音形式播放、以簡單易明方法翻譯資訊等,讓受眾更能明白和掌握,消除語言障礙,以獲得適切的服務。
傳媒查詢:
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 計劃主任 劉慧幸女士 (電話:2777 6188)
助理經理(公共關係) 鄭梓冲先生 (電話:2731 6263 / 9356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