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主内容開始

「財政預算2021」重點回應和意見

日期: 26/02/2021

財政司司長以「穩經濟 紓民困」為題,發表新一年財政預算案,欲以1,200億逆周期措施,緩解巿民受香港經濟下行及疫情的打擊。本處深信,基層巿民是最受影響的一群,但預算案內容對如何支援他們,卻著墨不多,本處為此感到失望。現就預算案內的建議,提出以下回應和意見:

走出困境

應對疫情

支援就業(第30段)

本處贊同政府邀請僱員再培訓局推出第四期的「特別‧愛增值」計劃為受經濟影響的人士提供培訓和津貼以及擴闊該計劃的課程選擇;本處建議課程應以多元化及新興行業為本,如青少年就業要配以創業培訓,同時可考慮將生涯發展列入課程中,以强化學員的生涯發展能力。

此外,本處期望可以向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加強宣傳此計劃,開辦更多以英語為主的課程,讓於疫情中受失業困擾的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獲得充足支援。

紓解民困(第34段 至 第36段)

對於政府不設立臨時失業援助金,改以在綜援計劃下設立有時限的特別計劃,援助失業人士,本處感到失望。綜援制度為社會最後的安全網,並非針對失業人士而設,申請人需通過嚴格的資產審查方可得到援助。失業人士或許仍有有限的資產,嚴格的資產審查加上標籤效應只會將他們拒諸門外。

對於政府以「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的措施來紓緩失業人士的建議,本處未能認同。如財政司司長所言,預期香港經濟將持續下行,疫後經濟的復原情況及失業人士的再就業狀況實難以預測;特惠貸款計劃只會增加失業人士的債務。

故此,本處建議政府短期內設立一個有時限性、低門檻的失業援助計劃,助失業人士解決燃眉之急。長遠而言,政府應重新考慮設立由三方持續供款(政府、僱方及勞方)的失業保險援助,讓失業人士可以無需顧慮社會標籤下,得到適時適切的援助來應對轉變,努力化解社會危機。

本處對降低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工時要求,表示歡迎,並期望政府可進一步放寬申請資格、簡化申請程序,及增加短期資助金額。

疫後經濟恢復

發放消費券(第46段)

本處認同政府向巿場注入資本以鼓勵本地消費。然而,社會上有不少群組如長者、多元文化背景人士、智障人士等未能掌握資訊科技的能力,不擅長使用電子科技產品及電子支付平台,電子消費券並非一項便民的措施;不少小型商舖亦未必有相關配套接受電子付款,未能受惠於消費券。另外,擬用 6億元行政費向巿民派發消費券,明顯偏高。本處建議政府沿用過往方式,透過銀行及郵局發放現金或支票予巿民,鼓勵消費。

提振經濟

金融服務

債券巿場(第79段)

銀色債券及通脹掛鈎債券(iBond)的措施只能惠及持有資產的巿民及長者,提供有限的穩定投資回報。大眾巿民尤其基層勞工及長者,對於退休後的生活保障尤感憂慮。本處認為,政府實應抱有承擔,盡快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讓長者晚年生活有保障。

創新科技

培育和匯聚人才(第91段 及 第95段)

本處欣賞教育局過去數年落實多項措施推動中小的STEM教育。惟幼兒階段的「大自然與生活」、「科學與科技」等學習範疇乃小學STEM教育的基礎,故應一併推動相關課程的發展。另外,穩定的教職員人手對教育質素甚為重要,可惜是次財政預算並未有針對幼兒教育的長遠發展,本處再次極力呼籲政府盡快預留資源落實幼師薪級表,以穩定教師團隊。

本處建議在推動「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時,其配套應包括如何接駁青年回港發展,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參加。另一方面,政府應探討如何支持青少年本港就業,尤其現時有不少青少年以網店形式嘗試創業,本處期望政府增撥資源予以鼓勵。

建設宜居城巿

善用土地

土地供應(第127段 至 第136段)及 房屋供應(第137段 及 第138段)

本處樂見政府透過各種方式覓地建屋,長遠增加各類房屋的供應量。惟本處留意到,不少房屋供應都來自位置偏遠的新發展區域,建議政府作全面配套規劃,應對新區交通、就業、教育、社區生活、及福利設施等需求。

本處欣見過渡性房屋項目協助不少居住條件欠佳、正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為其居住環境帶來正面的轉變。然而,過渡性房屋只能紓緩基層家庭短期居住需要,實屬權宜之計,不能解決長遠的房屋需要。而以酒店及賓館作過渡性房屋,更應考慮環境及配套設施是否適合入住家庭的生活需要,例如洗滌、晾晒衣物和煮食等設施及具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政府作為土地資源的分配者,應發揮更有效角色,維護巿民的適足居住權。在公營房屋方面,本處認為政府應全面檢討居屋及綠置居等「自置居所」計劃的定位。在私人市場方面,本處認為政府應研究於私人發展項目的土地契約中引入不同的條款,以促使發展項目能夠達一定社會目標,例如規定發展商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單位用作社會福利設施用途。

另外,本處亦促請政府參考民間的意見,為「租金管制」劃定具效力的規管範圍、定立合理的加租幅度及租金等。

優質生活

改善郊野公園(第149段)

促進自然保育一直是特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早在2018年施政報告已承諾致力環境保護的教育,繼續執行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以提高市民參與各項環保活動的機會和意識。然而,政府在2021財政預算案中預留五億只作優化部分郊野公園設施,並以提升市民及旅客的消閒體驗為目標。本處認為政府不應只着重設施改善,應繼續將平衡生態環境,邁向更低碳、綠色建設及生活態度,建構在遊客的體驗中,特别幼兒階段起的教育,如在郊野公園增添教育大使,帶領具教育意義的體驗之旅、工作坊、生態遊等,促進市民對大自然的好奇、尊重和欣賞,建立珍惜的價值觀和態度。另外,本處建議同時加入惠及傷健及智障人士的設施,讓他們可享受康體活動的樂趣。

提升康體設施(第150段 至 第152段)

本處喜見政府自2019年開始改造公共遊樂空間,但在遊樂場設施方面,本港鮮見適合0-2歲嬰幼兒的戶外遊樂場。本處期望政府能針對不同年齡(尤其6歲以下嬰幼兒)、不同能力組群的兒童,在社區中規劃多元遊戲區域,並提供適切、安全、具焦點特色如環保、感官探索、共融等不同特色的遊樂設施。另一方面,應同步優化屋邨內遊樂設施及康文署籃球場設備,投資於現代化的配套設施,如儲物箱及設置衛生飲水設備,以鼓勵及方便市民運動。而在考慮社區設施時,應規劃居民相聚相連的聚腳點及設施,並需要騰出適當休閒空間,以舒展身心,促進居民的精神健康。

除了改善空間硬件配套外,本處呼籲政府撥備充足資源,以促進各項運動項目的規劃及發展,以致最終能得以落實全面發掘青少年潛能的目標。

強化醫療系統 – 基層醫療(第157段)及 – 精神健康服務(第159段)

本處歡迎政府繼續推動及加快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之成立,積極推動地區社醫合作,提升整體基層醫療、及巿民於「治未病」的意識。本處期望當局在疫情下,擴闊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支援高健康風險的群組,如劏房戶、少數族裔人士。

而本處歡迎政府提出精神健康服務的建議,並盼望政府參考醫療券的做法,讓受精神困擾人士可憑券使用公營或私營的精神健康服務,減少輪候時間和標籤。本處亦建議政府加大資助社福機構推行針對性的精神健康推廣計劃,加强鄰舍守望相助精神以減少家庭慘劇發生。為提升多元文化背景人士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政府宜增加具文化敏感度的精神健康服務宣傳,令有需要的不同族裔人士可及時取得適切的幫助。

本處期望政府增加撥款以進一步提昇對院舍長者的支援,例如為正輪候或使用其他地區精神科服務的新收長者院友,提供評估及諮詢,以支援長者、家屬及院舍的適應,並在有需要時,安排外展精神科護士到院舍提供支援。

關愛共融(第160段 及 第163段)

本處理解增加服務名額以配合長者居家安老的理念,但若只增加服務名額,卻沒有場地人手等配套,只會為現有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增添營運壓力。本處期望政府增加服務名額時,相應增加服務隊數目,並配對場地、設備及人力資源,以提升服務質素。

而對於未來數年新增約8,800個安老宿位及約2,800個資助長者日間護理服務名額,本處盼政府能落實推行時間表,並及早規劃所需專業人材如護士及治療師的培訓,以確保新推出的服務有足夠人力配套,去承接長者在社區服務的需要。

預算總目

勞工及福利

繼續監督為資助幼兒中心、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社工服務的三年先導計劃的推行情況(總目141 第7段)

對政府只表示繼續監督先導計劃的推行情況,而未有清晰交代長遠先導計劃是否會常規化,本處深表失望。在提供學前單位社工服務之前線經驗當中,發現不少有家庭或虐兒危機的潛在個案需要學校社工即時介入。本處期望政府在保護幼兒之事宜上不要吝惜,盡快落實把「於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常規化,並每年預留恆常津助及制定具體的服務模式,以確保現有良好運作的服務得以延續。本處同時認為為日後「於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的相關專業團隊提供合宜和固定的辦公地方,或放寛租用辦公室的限制及增加相關租務津貼,以助維持服務的穩定性及長遠發展。

增加中學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支援人手,以支援學校社工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及 透過增加外展社會工作和社區支援服務計劃的督導人手,以及網上青年支援隊的支援人手,加強為邊緣青少年提供服務(總目170 第38段)

本處對預算案中的建議表示歡迎。惟面對疫情和社會政治不穩,個案日漸複雜,更需社工深入及密集的介入及支援。本處建議政府在增加支援及督導人手時,必須要有文書、清潔及協助活動推行等職系,並增加提供直接服務的活動場地,以配合實際需要。

隨著疫情發展,受隱蔽困擾的青年及成人服務對象個案均有明顯上升,本處强烈建議為此群隱青及成人服務對象成立專門服務隊。

其他建議

殘疾人士就業

就有關於殘疾人士就業的支援方面,整份預算未見有篇幅回應。事實上,在疫情影響下,一般香港市民的失業情況已愈趨嚴重,而殘疾人士的窘境實不難想像。本處建議政府資助企業推出短期職位,以定額聘用不同類別之殘疾人士,並支援企業為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設立具通達性及友善之工作間,促進傷健共融。另外,更可推動企業設立一些能「在家工作」之職位,輔助殘疾人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貢獻社會。

網上服務主流化

社福機構發展了眾多不同網上服務,去回應疫情下不同巿民對社福服務的需要外,亦因服務模式的轉變,更貼近社會大眾的社交習慣。為此,本處建議政府應將網上服務主流化,增加額外資源及人手,讓現有受資助的社區服務單位能提供網上服務。同時,增加資源添置或改善電腦及上網裝備和配套,減低跨代、尤其長者的數碼鴻溝,讓更多弱勢或邊緣社群,如隱蔽成人、失業失學青年及基層家庭,得以受惠。

結語

誠如財政司司長所言,經濟將會持續低迷,未來數年預計仍會是赤字預算。故政府在訂立救巿措施之餘,更應大力承擔社會上眾多不同巿民、尤其基層巿民的生計需要,切實做到「同坐一條船」,方能一起努力面對低潮,走過當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