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鎂光燈下:專訪蕭秀香(三姐)


人稱三姐的蕭秀香,是香港餐務管理協會副主席,2007年獲法國國際廚皇美食會頒發《藍帶白金五星章》。每次她獲獎嘉許時,心中都會默默地跟父親說:「爸,我做到了,沒有辜負你的期望。」


承父廚藝 釀出父愛

從前父親在觀塘石礦場經營飯堂,她11歲時便幫忙沖奶茶、煮公仔麵。父親能煮一手好菜,人皆共知,食客們都大讚他廚藝了得,就連許冠傑也曾是座上客。在三姐眼中,父親頭上有一個光環,「那時候我發現,原來能煮一手好菜,可以得到別人讚賞。」所以,每當父親放下鑊鏟,她便會走過去求教。但當時她年紀尚小,很多菜式都無法一起參與,唯獨父親釀豆腐的時候,她可以走近父親身邊。

客家釀豆腐的情意結

教三姐做客家釀豆腐時,父親會捉着她的手,教她握豆腐的手勢。坊間的客家釀豆腐,部分做得馬虎,肉膠只是放在豆腐上。但正宗的客家釀豆腐,豆腐中填滿肉膠,每一口都能嚐到豆腐與肉完美地融合的味道。但如何讓肉膠填進軟腍的豆腐而不爛碎?秘訣在於握豆腐的手勢,手要完全地包好豆腐的四周,力度不剛不柔,以致填進肉膠的時候,豆腐膨脹也不會爛掉。「但我的手太小,不能完全地包好豆腐,父親便會把豆腐切小塊,讓我學着做。」三姐憶述。「做釀豆腐是我和父親最親密的時間。所以,我對豆腐很有情意結,它盛載我對父親的心意。」

父離世 未能獨自撐起飯店

三姐像尾巴一樣跟在父親後面,漸漸地,父親留意到她學廚的心志。她13歲時正式跟父親學廚。父親經常說:「雖然你是女兒,但我把你當成兒子般教導。跟爸爸學習廚藝,即使讀書不成,也有一技之長。」這番話,是父親對三姐的疼愛、肯定和期望。小時候個子還未長高,三姐站在矮凳上,在三個爐頭前炒啊炒。 她16歲時,父親患上肝癌,把廚房的重任交在她手中。那時會感到壓力嗎?「這是家的責任,我甘願承受這些壓力。」三姐說,「其實,我知道爸爸的病很嚴重,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減輕他的工作。」在無助時候,做一些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是給父親,也是給自己的安慰。

那時,她偶爾會躲在一角哭泣,「想到若有天父母離開了,我該怎麼辦呢?還有比我年輕的弟妹。」每次父親倒下來,都是她把父親送進醫院。醫院每天設兩次探望時段,她必不會錯過任何一次探望父親的機會,一天裏在醫院和廚房之間來回穿梭。「父親每次進院,我仍是期盼他能痊癒,每次他出院,我便高興地接他回家。」 

直到一天,父親送進醫院便沒有再回來。她慢慢步向父親的病床前,父親已經離開了,「我立刻跪在地上,痛哭了很久。」花了多少時間消化父親離世的事實?「一年。」三姐回答說。她說的一年,不是哀悼父親的時日,只是調配好家中各人的角色,重新適應如何經營一個沒有父親的家。

媽媽、哥哥、姊姊們都不懂下廚,排行第六的三姐沒可能一人撐起飯堂,於是她外出打工,所賺的錢都作為家用。她曾在工廠打工,也曾做司機和美容業,後來看準内地房地產的機遇,一家人回內地做地產生意,有聲有色,後來卻因為調控政策,一切化為烏有。

她還是覺得沒甚麼大不了,跌倒了,便重新開始,從來都是兵來將擋,「今天有困難,今天去處理。」父親未經營菜館以前,家裏更窮。不夠餸菜,三姐去採野菜;鄰居養豬,種植番薯苗,她便採摘番薯葉用蒜頭煲湯。若家中不夠米糧,她便去賒米,所以自幼聽不少冷言冷語,「但只要回到家,一家人吃飯就覺得快樂。」

承傳父親 開設餐廳

「我一直渴望開自己的餐廳。」三姐說。人人稱她「飯盒女王」,正因她從賣飯盒起家。內地房地產事業告吹,她回來香港當地產經紀。一位朋友說願意斥資,讓她做地產生意。但她的心,始終惦記着廚房。赤鱲角興建機場,地盤處處,她跟朋友說:「我要在赤鱲角賣飯盒!」當時赤鱲角是一 個龍蛇混集之地,她一個女人向船家探路,船家們都嗤之以鼻,暗諷她不知天高地厚。誰知她後來真的成功了,開創自己的事業,人人都敬她三分。「當中經歷無數風雨,能安然無恙已是奇蹟。」後來,三姐更開創第一間餐廳「三姐海鮮飯店」,「我經常提醒自己,要靠自己的實力養活自己。」



父親曾對三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寧願棺材自己滾上山去。」現在,她會心中跟父親說:「爸,我現在可以扶你上山。」她在飯店的牆上寫上一句「創新不忘本」,她說父親給她的是「功底」,再 努力鑽研才能走到今天。她不僅沒有停留於從父親身上所學的廚藝,也沒有停留在父親離世的悲傷,以生命的痛處磨練鬥志,擴張自己的境界。

謹記父親教導: 窮,但不可沒志氣


她說自己的強,可能是父親把她當成兒子來教養,「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兒子,性格也是滿有男人氣概。」父親生前經常嘮叨,提醒兒女要有志氣,「從前他天天都說這番話,我們沒當一回事。直到他死了,才不斷回憶父親說過的話。」

她憶起兒時一次經歷。因為家中人多,賒來的米也不足讓人人飽腹。有一次飯後,她和弟弟走到 山上,看見一間美麗的小屋,屋內有一男一女正在吃上海菜,桌上放滿精緻的點心。那個女人瞥了三姐一眼,把包咬了一口,然後丟在地上。「那女人以為我會撿來吃,但我沒有,我寧願餓着肚子。」那時,她便想起父親的教導:「父親常說『人可以窮,但不能沒有志氣』。」


從味道中回憶與父親吃飯的快樂

三姐自幼把家的責任扛在肩上,雙肩好像鑲了鋼似的,這位鐵甲奇娘到了中年,看到食物還是會想起父親。她最想念父親的「鹹酸菜門鱔煮」,加入芹菜、大蒜、蘿蔔來燜煮,「實在很好吃!」她說:「我跟父親相處日子很短,但每當吃到跟從前相同的食物,能回憶起昔日和爸爸一起吃飯的快樂,感覺他仍在我的身邊。」她只有一張父親的照片,但父親的回憶都藏在味道之中。唯有食物,能打開她心中柔軟的部分。


總結

三姐與父親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哀傷或會過去,但思念可以是一輩子。從事善別輔導20年的註冊社工田芳,是美國死亡輔導學會會士,曾出版《在終將告別前,學習哀傷》一書,提及哀傷輔導中的「延續的心靈聯繫概念」,提醒喪親者不要強逼自己放下對逝者的思念,透過回憶釋放情感,幫助我們建立與逝者的心靈聯繫,有助健康地過渡哀傷。她亦在書中提出生命足跡(Life Imprint)的練習,檢視及整理父母對自己生命的影響和造就,亦是一種連繫的方式,「當父母走了,帶着他們給予你的基因、教誨、回憶,好好繼續走往後的路。」


影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