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兒童權利:學習自主

兒童權利是甚麼?

出身於波蘭的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 ( Janusz Korczak ) 早於百年前便提倡兒童應受尊重的理念,1929年出版題為《兒童有受尊重的權利》的文章。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公約》)的草擬,也是源於柯札克的理念。

《公約》是為了保障兒童的基本需要,讓兒童能發展他們最大的潛能,當中列明兒童享有四種權利:一、生存權,為兒童提供充足的食物、生活環境及基本醫療保障;二、受保護權,保護兒童免受虐待、疏忽照顧和剝削;三、發展權,兒童有權接受正規教育、享受閒暇及文化活動,同時認識自身權利;四、參與權,兒童有權表達意見,享受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生活。成人應尊重其發表意見和集會的權利。


「學習是權利,非義務。」

時至今天的香港,兒童的生存權、受保護權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但至於兒童的發展權,則不應停留於免費教育的層面。反之,我們應檢視學習權利有沒有凌駕其他生活的權利,包括兒童的自主權、遊樂權利等等。同時,現今的教育制度有沒有讓兒童充分認識自身的權利,尤其是參與權,培養他們社會參與的素養。

今期「詞與物」,透過小學生分享參與本處「長假期無功課自主學習計劃」的感想及創作物件;本處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社工多年來推動兒童參與權的經驗,以及徵集讀者童年故事,以多角度讓讀者對「兒童權利」這個詞語有更深入的解讀。


圖片 - 子恆、子浩及黃主任


假期目標畫巴士做木工  小六生:媽媽支持讓我很意外

這天跟天主教佑華小學的老師黃主任、兩位六年級生子恒和子浩進行訪問,我們從無盡的補練習說起,相距20年的兩代人仍感同身受,在共鳴間談到他們對父母的感受,以及過往三年參與無功課計劃的得著。黃主任及兩位孩子的對話,也值得大人深思。

 

永無止境的補充練習

問: 你們在三年級時第一次參與無功課計劃,知道在假期不用做功課時有甚麼反應?

子恒: 我聽到這個消息時覺得很爽 ! 但是,媽媽會買補充練習。我二年級的時候,媽媽會買三年級的練習;四年級時會買五年級的練習,她說要比別人走在更前。我不是反對做練習,只是不想越級挑戰。

家長反映無功課計劃浪費假期

黃主任: 學校向家長收集問卷,有些學生家長會認為無聊,浪費整個假期;亦有家長認為也可以給予一些功課,指假期剩餘很多時間。但我們也呼籲家長一起停功課, 專注與孩子的相處。

問 : 那父母對於你們在無功課計劃中訂立的目標有甚麼回應?

子浩:我曾經訂立畫巴士的目標,因為這個無功課計劃,媽媽減少補充練習的數量,媽媽的支持讓我感到意外。

子恒:三、四年級時我想做一個「小廚師」,訂立學習烹飪的目標。因為媽媽經常很晚才下班回家,我想煮飯給媽媽吃,讓她放工回來便有飯可以吃。媽媽很擔心我的學業,但其實我更擔心她,她好像太焦慮了。

子恒:五年級時我開始做木匠,這把匕首是我第一個作品,是媽媽和我一起製作的。

黃主任:起初老師之間也有不同聲音,憂慮假期沒有功課追不上進度。但當推行計劃數年後,老師看到學生分享在無功課計劃中和家人之間的相處點滴。這些親子時間對香港家庭而言都非常珍貴,小朋友在假期中沒有感到被父母「狙擊」,他們真的有所感受。

有目標才沒有難成的事

子浩、子恆:我們在這個計劃中學會自律。

子浩:我原本不懂得自律,只會問媽媽甚麼時候可以玩電子遊戲。

黃老師:學校希望小朋友能夠享受學習之餘,學懂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是媽媽吩咐他們做甚麼才去做,希望同學懂得規劃自己的生活,自然減少與家長之間的磨擦。

子浩:原來只要有目標,做事情的時候沒有想像中困難。

子恆:而且我們覺得能夠好好地完成目標,讓我們感到很大成功感。

黃主任:這也是學校推行「長假期無功課自主學習計劃」的其一目的。我們希望關顧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他們不用再跟別人比較,成功感來自自己。很深刻有一位學習能力稍弱的同學,平日在課堂上甚少表達意見。但在無功課計劃中,他雀躍地分享在網上搜集資料然後學習打籃球。老師繼而引導他思考,在平日學習中同樣尋找方法學習。雖然同學的成績沒有突飛猛進,但學習態度比以往積極得多,對老師們也是很大的鼓勵 !


不要剝奪子想像未來的空間

當子恒見證哥哥升上大學可以打遊戲機和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說:「所以,我的目標是讀大學,我便可以自由自在。」學習的意義好像被扭曲。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其著作《親愛的安德烈》中提及給兒子寫信,她要求兒子用功讀書不是為了比別人強,而是將來有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有意義的工作。她寫道:「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有時候,孩子肩負父母的期望不斷追趕成績,卻是剝奪他們喘息甚至是想像自己未來的空間。而孩童需要空間向內尋求和向外探索,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