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詞與物:孤獨博物館

 
孤獨:一種現代的情緒

 

英國性別、情緒與醫學文化史學家Fay Bound Alberti(Alberti)在《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一書中指,在18世紀末之前,公開發表的文本中甚少提及「孤獨」(Loneliness),甚至追溯至16、17世紀,「孤獨」只是「單獨」(Oneliness)的意思,卻非指向一種心理狀態或帶有負面的情緒經驗。最經典的例子有1719年的《魯賓遜漂流記》,當中竟然沒有任何文字提及主角感到孤單或寂寞,這是現代的讀者無法理解。對比之下,2000年經典電影《劫後重生》則借鑑《魯賓遜漂流記》,描述主角被困荒島,因沒有人陪伴自己說話而在排球上畫了一張臉並取名Wilson,電影認定了人內在的社交需要。

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在1966年創作的《Eleanor Rigby》中提問:「所有寂寞的人,他們都是哪裏來?」究竟是誰發明了孤獨?為何孤獨會伴隨社會進步而生?當中的過程是怎樣呢?

從工業革命到世界大戰後的當代寂寞

Alberti指「Loneliness」一字自1800年代作為一種可辨識的經驗出現,而從那時期至今,孤獨與社會環境、政治的發展密不可分。工業革命在18世紀發生。人們離開農村到城鎮工作,重新適應機械式的工廠生活以及狹窄幽暗的居住環境。據歷史記載,在 1840 年代的利物浦,有四萬人居於地窖,每個地窖平均有六人共住。這種生活帶來的孤獨感,香港人應該明白。狄更斯於1837年創作《苦海孤雛》,正是揭示當時低下階層的苦況以及面對工業化的徬徨。

隨著理性與自我意識的啟蒙,人們開始反思傳統社會的規範,不甘成為體制的工具。因此, 世俗主義在18世紀以後興起,人們可以將孤獨的感受宣之於口。Alberti指,當人從集體意識中掙脫,將焦點放於個人身上,就要重新尋找新的歸屬以免除疏離感。

「靈魂伴侶」的兩面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是資產階級革命和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催生了追求自由情感表達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有趣的是,「靈魂伴侶」一詞正是這時期出現,由浪漫主義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第一次使用,詞意為「使我完整的人。」當現實困苦,人就追求愛情,一種精神的結合,將憧憬投放在靈魂伴侶身上。然而,「靈魂伴侶」直至現在仍影響着現代人的愛情觀,「追求靈魂伴侶無疑是加重人的孤獨感。」Alberti說。

從歷史上看,每當社會面對重要的變革,關於孤獨的討論也隨之而起。如前文提及披頭四《Eleanor Rigby》一曲,描述一個孤獨者的哀嘆,也是對英國戰後生活的回應。 Alberti指當社會逐漸都市化,也代表愈來愈多人開始獨自生活。而當時英國貧窮的問題愈趨嚴重,各種社會弊病隨之而來,披頭四讓社會大眾關注當代寂寞的問題。

各地低欲青年的現象

近年亞洲各地都出現青年低欲的現象。據調查指,2020年,中國家庭住户超過4.9億,其中一人戶超過1.25億,佔比例逾25%;台灣2016年30至44歲適婚年齡卻未婚的人口,接近二百萬人,約有35%人士未婚;而日本政府預測,單身家庭或獨居人口數量到 2025 年時,將達到 1,996 萬戶,佔總人口 16%的比例。各地都出現不同的詞語來泛指這群主張「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的低欲望青年,如日本「悟世代」、台灣「厭世代」、韓國「全拋世代」、中國的「躺平族」,年輕一代以消極的生活方式來抵制在社會生存的無力感。然而,連結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在需要,這群「厭世」的年輕人如何面對孤獨呢?

單人經濟的出現

2011年,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針對「網絡化、少子化、老鹷化」社會現象提出「一人經濟」的消費概念。如日本出現各式各樣的出租服務,而當中最受歡迎的是「聚會部隊」,「出租人」扮演朋友替自己舉行派對,還會負責幫助客戶在社交媒體上按讚衝人氣;而近來一套爆紅韓劇《假面女郎》,亦正講述現今的年輕人,不論是網紅身分的「假面女郎」還是男忠粉,都在虛擬世界上以隱藏的身分互相尋求慰藉,以填補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甚至日本一份「與AI人工智能戀愛」調查報告顯示,逾半受訪的日本男性中願意和AI談情說愛。但值得深思的是,無論是「單人經濟」的服務,還是網絡世界,它們讓人逃離孤獨,還是更為孤獨呢?Alberti說:「社交媒體創造共同價值。線上社群透過共同的理念來組成,但同時也藉此與他人分隔,如果社群媒體是個人參與世界唯一的方式,人們將會感到更加孤獨。」

《假面女郎》Netfix官方劇照
《假面女郎》Netfix官方劇照

 

逃離還是擁抱孤獨?

近年社會吹捧一種「擁抱孤獨」的風氣。在日本、韓國愈來愈多專為一人顧客而設的餐廳,一人烤肉,一人omakase。然而,是否每人都能像《孤獨的美食家》一樣獨自一人也能享受美食?《日本時報》報道,大阪大學人文學科副教授木村友美認為:「很多獨居長者每天只吃一塊麵包充飢。獨食的長者攝取量較少,心理健康也較差。如果人們能一起吃飯就最好不過 !」一人獨酌,帶來的是幸福還是孤獨?以Alberti一句話來總結:「一個人是否孤獨,關鍵在於有沒有選擇。」

 

孤獨的歷史發展

16世紀 「孤獨」指單獨的意思

16世紀,「Oneliness」孤獨一字是描述一個人獨處,或身處人跡罕止的地方,而非指向情緒經驗。

孤獨的歷史發展

《魯賓遜漂流記》中沒有任何文字提及主角在荒島生活感到孤單。

(Defoe, Daniel,1975.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Norton. Internet Archive)

19世紀初 孤獨作為情緒經驗

從1800年代起,「孤獨」這個詞彙的使用率開始增加,並作為一種可以辨識的情緒經驗出現。

維多利亞時期(1830-1900年) 社會工業化

Fay Bound Alberti指19世紀西方從農業社會變革成工業社會,且日益偏重科學、哲學,社會聚焦在個體而非集體、自我而非全世界,因此催生了現代寂寞。

孤獨的歷史發展

狄更斯創作的《苦海孤雛》揭示當時低下階層的苦況以及面對工業化的徬徨。(Dickens, Charles, 1872. The adventures of Oliver Twist. New York : Harper & Bro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braries)

浪漫主義時期(1820-1919) 「靈魂伴侶」加重現代人寂寞感

據歷史記載,靈魂伴侶一詞是由浪漫主義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首次使用,詞意為「能使自我完整的人」。這一詞在20世紀早期的英文刊物開始普及。

孤獨的歷史發展

1980年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可說是關於靈魂伴侶的經典愛情作品。(官方電影海報)


1928年 同性戀小說《孤寂深淵》成為禁書

1928年英國作家Radclyffe Hall所著的女同性戀小說,出版後即被列為禁書,當中描述上流生活的一名女同性戀者被社會孤立。

孤獨的歷史發展

(Hall, Radclyffe, 1928. The well of loneliness. New York: Quality Paper Back Book Club. Internet Archive)


1933年 哲學家對孤獨的追求

海德格寫下了《創造性的地景:為甚麼我們留在鄉間?》這篇文章,解釋為甚麼他拒絕了柏林大學教席的邀請,以及選擇「歸隱」的生活。海德格提出農村和城市都是「孤獨」的生活,分別在於前者是在獨處中透過思考而獲得滿足,而在城市卻是不懂獨處反倒孤獨。

196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孤獨也是一種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Clark L. Hull在「孤獨」提出一種新討論,主張孤獨是人類狀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兼具正面及負面,能夠引起未曾探索過的情緒經驗深度。

2001年 單身女性經濟

美國經濟學家F.T.McCarthy於2001年在《經濟學人》雜誌中首次提出「單身女性經濟」概念,認為單身高薪女性是各大行業最理想的消費者

2003年 社交媒體產生錯失恐懼

2000年初期,美國風險投資者Patrick J. McGinnis在哈佛大學讀書時期提出「FOMO」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指年輕人害怕錯過朋友的動態、社會大事而感到焦慮。2004年《North Coast Journal》指FOMO與孤獨感、缺乏歸屬感、社會認同的情緒相關。

孤獨的歷史發展

 

2011年  「一人經濟」的出現

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針對「網絡化、少子化、老鹷化」社會現象提出「一人經濟」的消費概念。

2012年 「孤獨的美食家」開播

「孤獨的美食家」是90年代的一部漫畫,而電視劇則從2012年開播至今播放第十季,描述一位中年大叔每天下班後穿梭小巷尋找美食,讓觀眾感受一個人吃飯的快樂,被形容為能療癒心靈的電視劇。

孤獨的歷史發展

《孤獨的美食家》第十季官方海報(TV Tokyo)

2018年 韓國興起YOLO族

YOLO原出自加拿大饒舌歌手 Drake 在 2011年推出作品 The Motto 其中一句歌詞:「 You only live once」。2018年,韓國興起YOLO文化,主張擺脫社會傳統枷鎖,擁抱孤獨,享受一個人生活。

2018年 英國任命首位「孤獨大臣」

2017年英國孤獨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逾七成的社區醫生表示,每天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是因孤獨來就診。2018年,前英國首相文翠珊任命孤獨大臣。

孤獨的歷史發展

2017年,英國成立孤獨工作委員會Jo Cox Commission on Loneliness. (官方圖片)

2019年 疫情下的孤獨危機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隔離措施讓人陪感孤獨。2022年,香港有調查指超過三成長者在新冠第五波疫情下感到抑鬱、焦慮或孤獨。

孤獨的歷史發展

2021年 日本成立「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室」

日本政府在2021年宣布成立「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室」,並新設「孤獨與孤立事務大臣」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