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設計與鄰舍關係之發展史
50年代 徙置大廈共住年代
在資源緊拙的年代,鄰舍之間發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守望精神。
(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網頁)
政府在 1954年起興建大量徙置區,第一型徙置大廈,規定分配給五個人居住,少於五人需與其他家庭共住。直至 1963年以前,單位內仍未有獨立廚廁。開火煮食都要在屋外公共走廊進行,水喉也要公用,加以四通八達的走廊,造就鄰里之情。
1952年模範邨公共空間的出現
位於鰂魚涌的模範邨,是香港首個社會房屋項目,不僅每戶單位都有間隔及獨立廚廁,亦是首次引入在屋邨中規劃公共空間的概念。
(圖片來源:Hong Kong & Far East Builder Vol.1 No.5, 1950)
1957年北角邨清楚界定公共與私人空間分布
北角邨是屋建會興建的首個廉租屋邨。此後,屋建會的目的不只是為市民提供有瓦遮頭的居所,而是希望沒有公式參照下,設計出因地制定、非標準化的房屋設計。房間則朝向私人騎樓,首次在基層的住戶清楚界定「公共」和「私人」空間的分布。
(圖片來源: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Annual Report, 1953-1954)
60年代 生活小區的誕生
踏入60年代,政府正式推出樓宇設備較徙置大廈優勝的「廉租屋計劃」, 戶設獨立廚房、廁所和露台,並提供社區設施。公屋設計除了為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讓家庭安居規劃未來,亦刻意營造一些可以增加居民交流互動的空間。
1967年華富邨首個提供「生活小區」的屋邨
首個運用「綜合規劃」概念設計的公共屋邨,提供商店、街市、學校、社區中心等配套。公營房屋不再單為安置居民,而是能讓居民產生歸屬感。
(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50周年紀念特刊)
70年代 十年建屋計劃
六七暴動對社會及經濟都帶來重大損害,有待恢復。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興建廉租屋,每戶設獨立廚房和廁所,目標是在 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內改善180萬香港市民的居住環境。
1976-81年祖堯邨每三層為一個小社區
建築師採用了英國的舊式 Council flats及新加坡舊式組屋區常見的錯層式及一梯兩伙為一個單元的設計。外牆每三層才有一條走廊;三層共用一個電梯大堂,每兩個單位共享一條樓梯,樓梯每三層就會以走廊連接至電梯大堂,將整幢大廈劃分每三層為一個小社區,比前期公屋又黑又長的走廊設計,提升了公共空間的質素。
(資料圖片)
80年代 多元化的公共空間
80年代後,屋邨設計更多元化,公共設施亦隨着居民的需要而逐漸增加,性質亦更多變化。
1981年美林邨鼓勵居民投入社區活動
美林邨其一大特色,是體育館採用開放式的設計,在佈局上令它與屋邨其他部分緊密地連結起來。玻璃窗的設計也造成內外視覺上的聯繫,也鼓勵居民使用體育館,參與活動。
1983年隆亨邨、新翠邨設多元活動空間
位於大圍的隆亨邨內設有小型滾軸溜冰場;而鄰近的新翠邨,不但在平台設有健身器材和座椅,更擁有全港首個屋邨社區園圃,居民可以親手種植菜苗,將有共同興趣的居民連結在一起。
(圖片來源:悠然輪滑會)
90年代 和諧式設計提升家庭內聚空間
隨着人們對生活質素的重視,90年代公共屋邨主要是和諧式設計,房署推出新一代設計為「廳大房細」的模型,以便一家人有更多共聚的生活空間,貼近私樓布局,故每層的戶數較少,與昔日單位與單位對望的格局大為不同。
(資料圖片)
2020年代 重建連結
公屋幸福指引:重建跨代、社區、城市連結
房屋局召集跨界別專業顧問團隊,採用設計思維及參與式設計,並推出幸福設計八大指引,分別為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和地方形象。
(圖片來源:房屋局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包含社會服務元素
由政府營運的「簡約公屋」及以民間團體主導的過渡性社會房屋,主要為正長期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及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適切房屋。當中包含社會服務元素,從「個人」及「社區」層面提升家庭及個人的抗逆能力;透過學習群體生活及營造社區,與鄰居及外界建立關係,改善自己的生活質素,同時亦得到社區人士的認同。
(圖片來源:房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