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尋找心底微弱的童聲

小時候便覺得大人很古怪,明明孩子就是大人從前的自己,但他們總是聽不見孩子的內心,就像青蛙認不出蝌蚪。筆者幼稚園初班時,老師教寫「5」字,說「5」字的寫法是向右畫一個小肚子,問老師為甚麼肚子不能在左邊呢,卻被老師責罵;上美勞課,把小鳥的剪紙貼在畫作的草地上,老師指鳥兒應貼在天空,不肯就範便被罰留堂;小學三年級,中文老師吩咐同學在作業課本中「又……又……又……」的句式練習填上「香蕉又香又甜又好吃。」的例句,但筆者實在討厭香蕉,便改寫為「香蕉又怪又臭又難吃。」結果又被老師當眾罵了一頓。

回想起來,這些小小的經歷像碎片般一片一片拼湊成今天的自己。《兒童權利公約》提及兒童的參與權,指每一名兒童有權表達意見,成人應尊重其發表意見的權利。而這份保護,是讓孩子從小踏上的充權旅程。因此,今期《清音》徵集故事,尋找大家埋藏在心底那微弱的童聲。回顧被輕忽的經歷後,我們要成為怎樣的大人?

Maggie 45歲

哭着叫媽媽抱是錯;

看電影感動流淚是錯;

笑出淚來都是錯;

有需要的眼淚是錯。

這些經歷讓我不了解自己,

要討好別人來肯定自己。

 

小ot 40歲

音樂在禮堂中徐徐響起,小朋友翩翩起舞,台下一眾家長雙眼看得發光。坐在我身旁的媽媽輕聲說:「都是你不肯上台表演……」我多年後仍記得心頭被壓着卻在強忍淚水的情境。

我不想大家看見我,不想大家討論我,因為不想被人錯誤判斷。

我沒有爸爸的教導,不代表默書時我需要偷窺別人。

我沒有爸爸的照顧,不代表我不誠實。

爸爸離開了,不代表我沒有努力學習。

小小的心靈永遠記得不被理解的傷痛,不知不覺間我變得在乎別人的看法,為自己帶來壓力,但慢慢地從傷痛中學習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感受。

 

Alan 27歲 

中學時在學業上感到很吃力,所以間中會缺課,後來每次上學都被老師針對。中五畢業後我在家中隱蔽一年,整天戴着耳機逃避父母的責罵。其實每一個年青人只想被理解和認同。隱蔽青年不是想成為廢青,也會擔心自己的未來,只是不懂得如何踏出自己的家門。感謝當天的社工敲門,讓我知道自己不是被遺忘的人,也有生存價值。

Yan 11歲

每逢農曆新年,媽媽都強逼我買裙子,

她覺得女孩子穿裙子才漂亮。

但其實我很想買褲子,

因為我很喜歡運動,

而且褲子較舒適自在,

但媽媽從不理會我的想法。

這些經歷讓我不想跟媽媽表達自己的心事。

藍若聆 45歲

小時候尚未有「一生一體藝」計劃,學樂器對於基層孩子是奢侈品。幸而中一時可以加入學校銀樂隊,接觸小號,也度過了快樂的升中生活。可是,剛升上中二,我因學業成績欠佳被迫退出銀樂隊。當年的師長只相信「唯有讀書高」,成績不好的話,其他事別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也不是人人適合在現行教育制度下生存。可否多聽孩子的想法,與他們同行,而不是強迫他們走同一條路?投身社會後曾買一枝小號學習,但已找不到小時候對這樂器的感覺。有些事,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我常常想,若自己懂樂器,多一個表達情緒的渠道,人生或會更美滿。

 

圖圖 10歲

家人不准許我玩遊戲機,經常責罵我。親戚都說我懶惰、沒有用。但其實我只想找到一項比別人強的能力,就是玩遊戲機。我一直沒有自我認同感,每天擔驚受怕,不知父母何時又罵我。我發現自己當被別人指責時會變得很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