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介紹:疫中有機 創科帶動兒童復康服務
近年,社會積極提倡用科技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孩童。自新冠疫情以來,本處進深探索如何應用科技於兒童復康服務中,正如地區言語治療服務隊單位主管、一級言語治療師沙曉澄(Sar)說:「所謂危中有機,我們在疫情中發現有很多服務需要借助科技來填補缺口。」
(左)地區言語治療服務隊單位主管、一級言語治療師沙曉澄(Sar)及(右)心橋融合教育服務(第三隊)單位主管林子慧(Yuki)
訓練SEN學童 不能「照辦煮碗」
在疫情中不能夠面授課堂,令言語治療訓練迎來很大的挑戰。Sar指照顧和訓練SEN孩童不像烹飪有食譜便能「照辦煮碗」,難以單靠文字、功課紙讓家長和孩童明白訓練技巧,「在疫情中,我們發現家長不懂得跟孩子進行家居訓練,至於那些主力照顧孩童的公公婆婆和傭人,就更難理解我們的指導。」而科技正能大派用場,除了視像通訊,電腦遊戲的互動也能吸引孩童的興趣,又能讓治療師有系統地教授家長和照顧者訓練方法。
心橋融合教育服務(第三隊)單位主管林子慧(Yuki)說:「我們不是因為順應潮流而運用科技,而是因應環境變化產生的服務缺口,應用創新科技的思維帶動服務。」Yuki指社會或認為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的服務形式較為傳統守舊,但經過疫情近三年的洗禮,兒童復康服務變得更富機動性和彈性。
(左)本處專業團隊編寫《CLICK語文基礎456®》教材套旨在提升兒童口語表達及理解,以及發展初階閱讀能力的幼小銜接語文學習。
(右)「小升星」Magic Let's Go都是由本處專業團隊為升小的學生所編制的教材套。
專業同工打造AR教材
以今年升小一的學童為例,在幼稚園高班學年的實體課只有80多天,與同學的相處恍如「網友」,只能以視像通訊,缺乏社交生活的實踐。Sar 說:「對SEN學童而言,在社交情緒上需要學習很多技巧,更難面對複雜多變的小學生活。」因此,由織樂慈善基金贊助、本處兒童復康服務(CRS)籌劃的「SEPASS小升星幼小銜接支援計劃」便應運而生,集結社工、 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專業同工,推出教材「小升星Magic Let’s Go魔法寶盒」。這教材套包括漫畫、棋盤遊戲及擴增實境(AR),幫助升小學的SEN學童應對小學生活遇到的困難。
Yuki補充道:「教材以魔法作包裝,希望學童能以輕鬆和期待的心情迎接小學生活。」學童先透過漫畫學習小學生活的技巧,繼而在魔法校園的棋盤遊戲中「預習」在校園會遇到的困難,練習應對方法,最後透過AR的尋寶遊戲讓他們熟悉學校的環境。
以機械人紓緩人手不足
「CRS是一個充滿機動性的團隊,能敏銳環境的改變,伺機而動。」Yuki說每當發現有服務缺口,他們便立刻招攬「機動部隊」,一起構思新點子填補服務需要。Yuki 和Sar指出,科技不但能幫助SEN孩童及其家長的學習需要,亦能紓緩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 Yuki分享一次到星加坡參與國際級自閉症研討會的經驗,「國外幼稚園和訓練中心的設計打破我的想像,亦啟發我構思利用機械人當訓練員的助手。」
她續指,學前兒童復康服務一直面對治療師短缺的問題,若能善用科技,以機械人充當助手,就能紓緩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機械人可以幫助SEN孩童認識不同面部表情,又能為少數族裔提供即時翻譯等。」她說。從研討會回來後,Yuki遂與科學園合作,連結不同科技公司配對服務,期望能優化EETC成為一所智能中心,「有很多部分仍在磋商中,我們的目標是要持續發展一所具備眼界、能貼近SEN學童需要、使訓練更加具像的智能中心。」
「小升星Magic Let's Go」教材包括漫畫、棋盤遊戲及擴增實境(AR),幫助升讀小學的SEN兒童應對在 小學生活遇到的不同困難。
蒐集數據 倡業界善用創科
科技不單能減輕人手不足問題,更可協助訓練員累積難得的經驗。CRS剛於去年6月開展的「"VICTOR" 嬰幼專業培訓-虛擬實體混合模式新推展」計劃獲香港公益金社會創新撥款資助,主要為幼兒工作員提供安全的實習環境,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資深幼兒工作員跨專業合作設計不同虛擬實境(VR)情景,連接設有感應器的道具嬰孩,讓工作員練習照顧嬰孩的方法。
該計劃的單位主管Sar解釋:「以痙攣嬰兒為例,扶抱方法與一般嬰兒有別,但在訓練之初我們難以讓學員抱患有痙攣的嬰兒,而VR則能提供一個安全的實習環境。」她又舉例說,早產嬰兒的手肌能力較弱,照顧方式亦與一般嬰孩有別,而VR就能夠仔細分析照顧方法。「我覺得這個計劃很創新,能夠把治療師的教學放進VR中,只要適時引入實體的訓練,便能提升訓練果效,同時節省人力資源。」
Yuki續指這項運用VR的計劃是一個驗證過程,亦是一項倡議,「過往CRS的訓練從學院到實習的工作坊,全都是真人指導。然而,在缺乏人力資源的情況下,若每次訓練都需要治療師教授訓練員,這涉及極大成本。我們期望能在計劃的過程中蒐集學員的學習進度等數據,加以整理分析,推動業界思考如何進一步應用VR於兒童復康服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