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 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人間拾遺─特殊學生「環友」希望:感覺自己有價值

培愛學校「環友同學會」的青年人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培愛學校「環友同學會」的青年人,利用午飯時間為3月8、9日的「賽馬會鼓掌 · 創「成功」你程論壇2024」的攤位作準備,練記「台詞」,推廣自家品牌「Still」的環保產品。一名患有大腦麻痺症的中五生彭進謙,以一口流利的英語介紹洗碗皂的製作方法,且說:「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環友同學會』這個團隊。」品牌以「Still」命名,既有「還有」的意思,亦與「環友」同音,寄望一班熱愛環保的培愛學生,以環保連結鄰舍,並肩努力一齊推動可持續發展。

 

 

環友同學會的學生正在為「賽馬會鼓掌·創「成功」你程論壇」攤位作準備。

環友同學會的學生正在為「賽馬會鼓掌·創「成功」你程論壇」攤位作準備。

 

環保 X 生涯發展

本處「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計劃)(社區支援隊)社工蔡恆壹(壹Sir)指,「屯元天」本是環保業發展重地,但近年環保行業人手不足,便構想以環保連結學校和社區,亦可鼓勵學生擴展興趣,學習環保技術,或許是未來一條出路。計劃依據青少年發展與介入框架,推廣「啟發參與」、「自我認識」、「探索多元出路」以及「計劃及生涯管理」四種參與。「環友」學生從頭到尾一手包辦製作、設計包裝、推銷產品及推廣環保訊息。對於有肢體殘障,甚至是智能障礙的學生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例如製作廚餘廢油皂,當中要注意很多細節,材料混合的比例要準繩;脫模時需要一定力度,有些同學的雙手雖有活動障礙,也盡力應付;在銷售產品和推廣環保訊息的過程中,同學也學習如何溝通和解難。

 

同學:變得更喜歡自己

訪問當天,正當筆者與進謙在課室的角落傾談,兩位同學莫皓翔和黃浩江靜悄悄地走到我的身旁。他們都期待能分享自己在「環友同學會」中的得着。誰知,黃浩江開口便道:「我本來有社交恐懼,很膽小,遇見陌生人會很緊張。」皓翔也點頭和應,說:「所以我們很期待能與學校以外的人交流,這是我們從未試過的,好開心可以一齊參與。」他們都說,參加「環友同學會」讓他們有很大的改變,而且變得更喜歡自己。黃浩江說:「我很喜歡參加環友同學會的活動,有返工的感覺。」筆者問:「你很喜歡返工嗎?」他回答說:「我很想體驗返工的感覺是怎樣。」對他而言,「返工」就是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筆者又問他:「那環友同學會對你而言,豈不是很重要?」黃浩江堅定地說:「不單止重要,而是好鍾意 ! 好鍾意 ! 」他的單純直率,份外真摯。

 

 

從推廣品牌說希望的故事

壹Sir希望學生能透過推廣品牌說故事,並且體會當中的意義。筆者問:「說一個怎樣的故事?」壹Sir回答:「說希望的故事,一點一滴都可以令社會變得更好。」他分享有一位學生曾短期退出環友同學會,「原本我們不敢細問,後來才了解到他並非因為沒有熱誠而退出,而是面對各種壓力處理的問題。我們便給予他適當的空間,再按他的能力,循序漸進地鼓勵他參與。後來,他也積極參與其中,也變得更加樂觀。」其他「戰友」也分享,這位同學的參與推動他人在生活上實踐環保,豐富別人的生活。壹Sir說:「這群孩子需要一份希望感。」

 

在訪問的淺談當中感受到「環友同學會」的團隊精神。正如進謙說:「我希望在論壇中讓大家認識、支持我們的團隊。」浩翔亦再三分享:「這個關於回收分類的擲銀遊戲是我們共同設計,所有事情都是一齊大家努力。」深信同學能如此堅定地說,必然在當中有深切的體會。這種彼此承擔的責任,共建的精神,亦正正是在推動環保的過程中一種生命教育。

 

 

受訪者:壹Sir分享希望學生能透過推廣品牌說故事

壹Sir希望學生能透過推廣品牌說故事,並且體會當中的意義。

 

 

「軟硬兼施」推動生命教育

走進培愛學校的校園,四處都能感受到「綠色」的氛圍。經過長長的天橋長廊,兩旁水耕的設備是校園「景點」之一,還有天台花園、園景庭園、圍邊花槽和以垂直種植模式的綠化外牆。硬件以外,學校「軟硬兼施」推廣環保的教育。例如學校推行一人一花計劃,每班都有同學當園丁,負責自己班別的種植和收成,讓同學體會何為以生命保護生命。生涯規劃組主任李庭蕙老師說:「不同能力的學生各司其職,有的負責播種,有的負責灌溉。最開心就是收成,種菜的同學可以拿回家分享,種蘿蔔的同學做蘿蔔糕,小息時煎香後與同學一起分享,好開心。」

 

學校社工謝慈恩說:「起初學生不明白環保的意義,但透過小組活動、講座,他們漸漸明白原來一般人眼中的垃圾不是垃圾,只要『放啱位置』,所謂垃圾全都是寶。」人與物亦如是。同學們在園圃耕種,老師們卻在人身上深耕。學校到郊野活動,生火煮食,同學們會帶同自家製的洗碗皂;每個班房中都放置三色回收桶,老師更會帶同學生到回收站做分類回收,「他們早就熟知回收站積分換領的細項。」社會往往將殘疾學生看待成被保護的一群。「但我們絕對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好公民責任,只是有沒有給予機會讓他們發揮。」關鍵不在於學生的能力,而是大人是否相信。

 

「環友同學會」青年利用廚餘堆肥再造成泥土。進謙分享:「在環友同學會中很有成就感。而最大的成就感是學會轉廢為能,對地球出一分力,好有價值,好滿足。」同樣,只要有合適的土壤,懂得澆灌,障礙也能轉化為能力。「我希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有意義的事。」進謙說。

 

 

「還有」,就是還有希望,還有很多可能。這就是「Still」的品牌故事。

 

 

學生親自包裝產品

學生親自包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