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無障之城 ─ 結語

閱讀波爾圖大學工程學院一份期刊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Public Spaces: Towards a More Inclusive City',作者說建設無障礙城市都是從物理的可達性(physical accessibility)開展,但一個追求效率的城市則 'killing the walkable city'(消滅一個步行城市),若是這樣,香港是否輸在起跑線?幾年前,「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的YouTube頻道在網上火紅,加上不同城市學者帶起城市漫步、人本街道的討論,散步成為城市熱話,社區導賞團如兩後春筍,或許這是我們改變的契機。


閱讀波爾圖學者的文章,是因為這座擁有二千年歷史的古城,令人嘖嘖稱奇。依山而建的城市滿是斜坡石級,街道又小又狹窄,蜿蜒曲折,但卻多次獲無障礙城市設計的殊榮。一個古城都可以變,還有甚麼是沒可能?

 

波爾圖的決心、創新、公民參與,值得我們借鏡。當地由政府牽頭,從上而下感染並動員整個城市發展無障礙。波爾圖2006年制定無障礙發展的十年規劃綱領,並以打造可步行城市作骨幹。他們設立公共空間研究部門,邀請民眾參與改造計劃;而當地政府的大膽創新更足見其誠意和決心,如創建一套讓全民使用的無障礙行程系統。自2010年起聘請專員「踩線」,檢視每一個地鐵車站與鄰近建築的所有路線,並對無障礙路況分等評級。2013年,政府將數據創建成一個網上平台,就像Google map一樣,市民在搜尋路線時,能清晰地知道路線中的無障礙設施。

 

香港交通多元化,四通八達,無障礙設施如電梯、升降機、斜道亦漸見完善,但如果能多點玩味、實驗性,能令這座城市增添趣味。波爾圖其中一個通用設計的「生招牌」,是由一位平面設計師開發ColorADD色盲人士色彩辨悉系統,利用幾何圖形代表不同顏色,符號系統甚至已經通用於當地交通系統、公共場所。在無障礙設計上充份體現當地的玩味和人味。香港從來不乏社會創新的點子,但零零碎碎,有賴政府與不同專才合作,有系統地將創新的項目擴大至真正「通行」的設計。


簡言之,優化無障礙政策是要從形而上、形而下去創造一個宜居的城市。「人間拾遺」訪問讀寫障礙生、照顧者和視障青年的難處,探討政策如何更多元化,具包容性、公平性,才能增進人的歸屬感,願意在這個城市生活、打拼、貢獻。我們能否做得更好呢?建設無障礙城市是大勢所趨,更重要是我們還是熱愛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