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18/10/2024
2024年10月16日,行政長官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題為「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本處樂見政府在本份施政報告中,致力完善及改革各項民生福利政策,以惠及更多香港市民,現就第五章「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第六章「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多元經濟」、第七章「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引擎 深化大灣區合作」及第八章「惠民生 添幸福」中,與民生、福利、長者、殘疾人士、兒童、家庭、青年發展相關之項目提出意見:
集聚人才
培育未來人才 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第108段)
本處樂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鼓勵更多本地學生深造和吸引海外專才來港留學,為香港未來的人才庫作準備,惟政府培育外地人才之際,亦需為他們提供個人及社會層面的生活適應支援,讓其真正融入香港社會;另建議加強大專院校學生的「未來技能」培訓,例如協助其建立人際網絡及加強溝通解難能力,為香港培育更全面的人才。
培育人才
推動中小學STEAM教育 (第113段)
近年人工智能應用日趨普及,本處樂見教育局將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數字教育,建議(1)未來的數字教育應與STEAM學科、生涯發展及社區服務結合,並鼓勵與企業和社福機構合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並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解難能力;(2)加強整體教師培訓,引入學習動機為本教學的方法,調整教學策略,以回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加強支援學校及師生 (第114段)
本處樂見政府增撥資源作教師培訓,尤其在提升其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能力。除加強對學校及教師的支援外,本處認為對家長及學童的支援亦同樣重要,建議(1)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應文法及技能並重,鼓勵學生學習多元技能,讓其鋪設更多元的出路;(2)加強家長支援,例如提供更多社區照顧服務,為家長提供足夠的喘息空間。
此外,現時「有限智能」兒童未被教育局列入特殊教育需要的支援範圍,相關學生因此未能在現有機制下獲得支援。本處期望政府能增撥資源,照顧此類學童的成長及發展需要。
加快青年宿舍項目 (第115段)
本處歡迎政府推出青年宿舍計劃,回應青年對擁有自住空間的期望。然而,青年宿舍除是青少年的居所外,亦是其過渡至成人階段的重要地方。因此,本處建議青年宿舍應連結地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提供完整的支援服務,以助其面對不同的成長需要。
加強支援青年發展 (第117-120段)
本處喜見政府在啟德社區隔離設施設立「青年驛站」旅舍和青年文化藝術交流空間等配置,以及在南昌社區中心設置「連青人網絡」實體互動平台,加強與青年人溝通,建議(1)政府在項目籌備階段已讓青年參與,使其更了解政策制定的過程及加強對社區的歸屬感;(2)除硬件設施及文化交流外,項目亦應包括配合青年成長需要的活動,例如提供生涯規劃輔導、提升青年人就業能力等。
本處樂見政府持續投放資源,在青年廣場開闢全新互動空間及設立視頻工作室,以及優化「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協助青年的生涯規劃發展,惟建議:(1)除青年廣場外,於各區開闢互動空間及視頻工作室,讓更多青年受惠;(2)為「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引入國際認可的基準及工具,例如本處有份參與制定的「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和由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為年青人制定的 CV360®全方位履歷表,讓該計劃更具系統及更切合青年的需要。
本處樂見提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就業津貼上限,以提升青年參與的動機。除交流和實習機構外,建議加入生涯發展服務,了解及善用青年的強項,讓其順利融入職場環境。
本處同意優化「展翅青見計劃」的多項措施,並建議把服務對象的學歷放寬至大學程度、增加課程的類別及選項,以及提升津貼金額至$10,000元,讓更多青年受惠。
推動多元經濟
發展銀髮經濟 (第135-136段)
本處喜見政府在促進銀髮經濟的同時,亦在理財教育、品質監管及防騙上把關,創造一個讓長者安心消費的高齡保障環境。另建議政府同步發展「護老者經濟」,在開拓樂齡市場方面,鼓勵商界在產業開發期便與社福機構緊密合作,令產品設計及定價上更符合長者及護老者的需要。同時設立一站式支援服務平台,讓用家可掌握產品的效能、研究結果及用家意見。
結合大灣區優勢 相互擴容
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 (第154段)
本處喜見政府擴展「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利用醫健通平台,擴大跨境醫療紀錄互通,此舉有助配合有意於內地養老長者的恆常醫療需要。
房屋:持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
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出租制度 解決「劏房」問題 (第161-165段)
本處樂見政府決心解決「劏房」問題,為「簡樸房」設立標準,惟擔心部分業主或會退出租務市場,令供應量減少;「簡樸房」的租金亦變得高昂,加重租戶的負擔。建議政府釐定合適的寬限期,並委託機構提供諮詢服務,協助業主以合理的成本達致「簡樸房」的標準,亦協助租客與業主釐定合適的租金。此外,政府亦應為是次「簡樸房」政策影響的基層家庭安排過渡性房屋。
進一步改善樓宇安全及大廈管理 (第174段)
本處建議將「有利長者生活的樓宇設計」概念擴展至規劃整個社區配套設施,並參考世衞「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的八個範疇,為長者持續提升整體的社區生活環境質素。
深化醫療體系改革
推進基層醫療發展 (第186段)
本處支持政府持續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惟市民對基層醫療的認識仍不足,需加強社區教育,並積極將健康融入不同政策,涵蓋各項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另建議政府和營運機構透過不同渠道,提供多種語言的服務資訊,包括利用語音形式播放、以簡單易明方法翻譯資訊等,並增聘少數族裔職員,為員工提供多元文化敏感度訓練,以便利少數族裔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建議加強醫社教合作,母嬰健康院結連「社區親子中心」、幼兒中心等團體成為合作伙伴,為懷孕母親及嬰幼兒家庭提供全面而到位的支援。
本處支持政府推行「社區牙科支援計劃」,並建議增設定期洗牙及檢查等預防服務,加強向長者推廣牙科保健教育。隨着人口老化,建議政府定期檢視需求,調整「護齒同行」計劃的服務量。
喜見政府為學前兒童增設預防性牙科服務,然而兒童的眼疾問題亦不容忽視,建議為學童提供到校眼科檢查及醫療支援服務。
本處認同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血脂檢查,惟基於慢性疾病有年輕化趨勢,計劃對象宜涵蓋所有高風險的年齡層,以達到及早預防、及早治療的果效。
促進精神健康 (第192段)
本處欣悉政府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讓各專業(包括:教職員、社工及醫護人員)能有更清晰的服務定位和分工,以及加強教師培訓和家長教育,從而建立家、校、社、醫護的安全網以守護學童。除了加強培訓外,本處建議:(1)加強教師及家長的精神健康支援工作;(2)讓教師及家長騰出空間,與學童建立信任關係,鼓勵求助;(3)加強公眾教育,減少公眾對求助者的標籤,釋除學童求助的顧慮。
另喜見政府延續及優化早前推出的三層應急機制及相應的入校服務,望能更有效地回應學童的急切需要。惟本處認為更重要的是,強化學校及家庭的功能,建構關愛的氛圍,讓學生健康成長。
此外,本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早前的聯合調查發現,近三成少數族裔的精神健康屬高風險問題,惟近四成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不懂如何求助,故建議政府及相關團體在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時,需同時提供具文化適切性的精神健康資訊予少數族裔人士,為他們加強精神健康的公眾教育,提升他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並為醫、教、社的專業人士提供文化敏感度培訓,確保少數族裔人士能獲取到位的支援服務。
構建關愛共融社會
精準扶貧 (第194段)
本處樂見政府積極擴展「社區客廳試行計劃」,並在2025年於「劏房」戶集中的地區新增3個社區客廳,為劏房提供空間及支援,惟建議:(1)「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設計共用空間時,關注0至3歲嬰幼兒及其家長的獨特需要,例如清潔、安全及較寧靜的爬行設施、嬰兒床、沖奶設施和母乳餵哺室等;(2)由於不少少數族裔家庭居於劏房,期望政府於設計社區客廳時可多加入具文化敏感度的便利措施,並透過少數族裔關愛隊向少數族裔劏房戶加強宣傳此項服務,惠澤更多有需要的劏房家庭。
本處認同優化「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建議:(1)加入家庭共聚元素,鼓勵家長出席親子活動,促進家庭成員的互動與溝通,增強家庭的凝聚力;(2)另設「SEN學童課餘託管服務」,增加資源及導師培訓,更有效回應SEN學童及其家長的需要;(3)增撥資源,為非華語學生提供託管及學習支援時,加強他們中文的語文能力,以改善他們的學習困難。
照顧長者 (第195-198段)
跨境安老方面,政府(1)應考慮提供便利的醫療支援配套和家人探訪安排、制定內地院舍服務的監察制度、支援在內地無親無故的長者、身後事安排,及在長者不適應時銜接回港的院舍安排;(2)加強長者教育工作,讓長者與家屬掌握更全面的資訊,選擇合適自己的晚年生活。
本處建議政府持續投放資源提升本地安老院舍及家居照顧服務的軟硬性配套,例如改善人手比例、優化員工福利待遇、為護理員設立晉升階梯、改善培訓計劃、提升專業資歷、優化場地及設施等。
支援照顧者(第199-200段)
本處樂見政府對照顧者的重視,並於地區大力推動關懷照顧者的工作,建議(1)在擴展「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至全港的過程中,讓非政府機構能夠充分參與(尤其在社區資源、資訊和服務培訓的工作等方面),並考慮設立地區為本的跨界別溝通協作平台(包括社福機構、社署、房屋署、醫管局等),加強各部門辨識及轉介有需要人士的機制,以確保照顧者獲得適切幫助;(2)在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照顧者資料庫時,應廣泛聽取前線服務機構的意見、善用大數據準確識別高風險個案及制定長遠照顧者政策,以及加強公眾推廣,增加照顧者及公眾人士對資料庫的認識及保密措施的信心;(3)將現行的照顧者政策及服務推展至學前復康兒童的照顧者,進一步加強學前復康服務單位及家長資源中心的社工人手,從而更有效識別及支援照顧者的個人及家庭需要。
增強殘疾人士支援 (第201及202段)
本處歡迎投放資源,加強殘疾人士康復服務,並建議(1)集中於需求殷切的地區,運用空置的幼稚園校舍設立「特殊幼兒中心」,較於現行服務單位加設名額更理想,既能有效縮短輪候時間,更不會影響現行服務的質素;(2)在增設14間綜合社區康復中心服務名額及新設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的同時,檢視現有服務的硬件配套及人力資源,並為殘疾人士提供分齡的服務,以應付殘疾人士老齡化的問題及需要;(3)建議擴大朋輩支援的服務範疇,為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多樣化的支援策略,如照顧技巧工作坊、互助小組、綜合網上支援平台等,促進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之間的交流,提升殘疾人士的生活質素;(4)支持設立「愛心僱主」獎章,並建議政府帶頭增聘殘疾人士的職位,以推動企業及機構聘用殘疾人士。
支援在職家長(第204段)
本處樂見政府持續增加「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及「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服務名額。為更全面支援育兒家庭,建議政府:(1)把幼兒中心服務納入整筆過撥款,提供穩定服務營運的條件,重新制定空間規劃標準、設施規劃及設置配備,以滿足嬰幼兒的成長需要。期望政府進一步優化及確立更具國際標準的教顧服務,包括參考先進國家將0至2歲幼兒的日間照顧比例由1比6降至1比4、增加護士及治療師等的專業支援職位、增加0至3歲嬰幼兒師資的培訓;檢視幼兒中心相關條例,修訂不合時宜的要求;(2)加大力度支援有特別照顧需要的在職家庭(例如育有早產嬰兒及有特殊需要的嬰幼兒照顧者),為家長提供經濟援助,例如兒童醫療券;(3)提供誘因,鼓勵私人企業僱主仿效政府提供育兒假;(4)帶領香港成為「兒童友善城市」,把兒童友善的概念推廣至社區,重塑鄰舍間的正面氛圍,為下一代構建理想健康的成長空間。
保護兒童(第205段)
本處喜見政府加強保護兒童的規劃及具體跟進,期盼早日落實中央兒童數據資料庫,讓各界的專業人士能及早識別高危及有需要家庭,亦有助政府規劃整體兒童政策。
本處歡迎政府計劃成立四間「社區親子中心」,藉此填補0-6歲兒童及家庭福祉上的服務空隙。建議可參考本處首間0-6歲兒童館(賽馬會童亮館),除以遊戲為本方式促進親子互動及教導家長正向育兒方法,建議以跨專業模式照顧兒童的整全需要。同時,加入「親職指導員」崗位,支援新手父母照顧初生嬰兒、早產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由於方便的地理位置能大大增加親子使用服務的動機,期望試驗計劃後,能盡快落實至全港18區。
支援少數族裔 (第206段)
本處歡迎政府制定措施,加強學校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習及家長工作,惟本處認為通過「家庭、學校、社區」共同協作方能提供更全面及有效的支援。期望政府(1)於社區服務上提供更多延伸的支援措施,以協助非華語學生和家庭,如推動多元文化友善服務政策及文化回應相關培訓,裝備更多社區前線工作員為非華語學生及家庭提供適切的服務,以促進他們在社區的適應及中文學習;(2)增強對少數族裔家長的公眾教育,如提供保護兒童、兒童成長及語言發展、心理需要等資訊,以支援家長協助子女健康成長。
本處亦喜見政府致力促進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區,並加聘傳譯及翻譯服務於其中一間支援服務中心,以進一步減輕少數族裔人士面對言語不通的問題。為使資源能更有效運用,及避免與現有服務重疊,建議政府(1)將相關服務擴展及涵蓋其他少數族裔語言,冀能受惠更多不同少數族裔群體;(2)確保傳譯及翻譯服務業界的質素和專業性,建議深入探討及研究設立少數族裔語言傳譯/翻譯員資歷認證制度的可行性。
未來,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少數族裔長者人口亦隨之上升,本處建議政府應及早規劃服務方向,制定整全的支援措施,並增撥資源予少數族裔長者較稠密的地區,聘請適切人手,以推動針對性的支援服務予少數族裔長者。
推動綠色低碳生活 (第214及220段)
本處支持政府減廢回收及推動綠色運輸的工作,建議政府支援社福機構加強相關設備及配套,包括協助院舍服務及家居照顧服務隊安排廚餘回收、以及資助社福機構逐步更換電動車及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結語
誠如行政長官在《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立法會答問會的總結發言中提及「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結時」,面對人口持續老化及經濟轉型,本處樂見現屆政府致力完善及改革各項民生福利政策,並期望政府持續關心弱勢,為社會推行長遠及可持續發展的利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