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媽媽Subba:不懂中文被排斥
香港社會近年提倡基層醫療,期望市民能從預防疾病、管理健康着手,不要等到發病才就醫。尼泊爾裔婦人Subba也深明「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於是四處尋找身體檢查服務,可是過程絕不輕鬆。「即使我看得懂英文網頁,但資料太多,還是找不到所需資訊。」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Subba嘆道。
年約40的Subba來港已12年,與丈夫和兩名女兒同住。Subba的英語能力較佳,能幫同鄉做翻譯,但談起醫療服務,她便感到困難。「我聽說政府提供某些檢查服務,但好像輪候需時。我很想知道政府醫院或其他機構有沒有免費的檢查服務?」Subba說,私家醫院也有這些服務,但收費昂貴,難以負擔。最後她在本處的賽馬會共建健康家庭計劃中得到了支援。
除了醫療資訊匱乏,Subba認為語言障礙仍然是她在港面對的一大難題。「因為我們不會說中文,經常受到不友善對待,令我們覺得很難受。」她猶記得某次帶女兒到公園玩,有些華語家長不許她們走近,「若我們跟他們說英語,他們會很憤怒,甚至破口大罵。」這令她們覺得很受傷害。
Subba希望女兒學好中文,於是安排她們入讀華語學校,可惜至今還未能以中文溝通。「10歲的長女正就讀小五,會因為交不到朋友而哭泣,我看着她也很心痛。」她感到相當無助。
Subba期望社會能有多點資源幫助他們,也希望本地人不再以有色眼鏡看待他們,「我們只想成為香港的一分子,跟大家和平地、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