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31/05/2018
八成半家長不知悉子女升小一後屬何種支援類別
三份二家長對子女學習情況不放心
呼籲小學提升校本支援服務透明度、加強家校溝通,以紓緩照顧者憂慮
政府自1997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至今逾二十年,務求讓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在主流學校接受教育,並透過教育局提供多項資助予學校推行校本支援服務。唯不少家長反映兒童升讀小學後的情況,大部份小學所提供的校本支援服務透明度和服務模式都良莠不齊。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智愛家長會於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進行了一項「特殊教育需要升小一學生 - 校本支援服務」問卷調查。調查成功訪問了114位於2017年9月入讀主流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之家長,以了解現時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的現況和家長需要,並檢討現時服務政策上的不足,從中提出完善政策及服務的建議。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1. 六成(62.1%)家長為子女申請小一學位時,未有為子女填報「特殊教育編號」,反映家長均對填報特殊教育編號存有極大憂慮。調查發現,接近四成家長(39.1%)因擔心申報會影響子女入讀選擇學校的機會,另超過兩成(23%)家長擔心子女被老師歧視,而選擇不填寫特殊教育編號,更有多於四成(40.4%)的家長指在確定獲學校取錄後才敢向校方申報。
2. 超過八成(86.7%)的家長表示不知道子女升小後所獲的支援屬何種級別,近六成(57.8%)的家長認為學校的資訊透明度不足,反映學校向家長發放支援服務資訊的透明度極為不足。教統局(教育局的前身)自2006年開始,以「三層支援模式」向主流學校提供不同級別的資助額,為有不同程度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上的支援。制度推行至今已12年,教育局仍未有規管學校必須向家長交代其子女所獲校方安排的支援服務,令家長感到迷惘。三分二(67.1%)的家長對子女於學校的學習情況感到不放心,六成(60.5%)家長則對子女的社交行為表示擔心,數據反映家長因未能掌握子女在校的支援情況而產生不少負面的感覺及壓力。
3. 多於七成(71.7%)的家長指校方沒有途徑讓他們參與討論子女的學習情況,近一半(48.7%)受訪家長反映學校沒有安排專責職員與他們聯繫,超過四成(40.8%)表示學校未有聆聽他們或兒童的需要,超過三分一(36.8%)指學校沒有向他們交代子女的學習進度。這種種均反映部份學校未有主動了解家長的需要、聯繫和溝通,難以發揮家校合作的力量,情況令人擔憂。近八成(77.6%)的家長更反映學校沒有提供「支援服務的學習進度報告」讓他們參閱,令他們無所適從,難以有效在家中協助有特殊需要的子女跟進學業。數據反映學校沒有重視家長為夥伴的角色,積極支援他們參與子女的學習。調查報告亦發現,學校若有提供支援服務的進度報告予家長,不但能促進家校良好的溝通,同時亦能顯著地令家長對子女學習情況和校內的社交行為更為放心。
4. 六成(60.5%)的家長認為學校設有溝通渠道能有效增強他們對學校的信心,這些渠道包括:「聆聽家長/孩子的需要」、「安排專責職員與家長聯繫」、「向家長交代子女的學習進度」,另超過一半(53.9%)指學校若能「向家長交代子女的學習進度」能紓緩他們的情緒、近六成(57.9%)更會因此而感到老師對子女包容接納。由此可見,此等溝通形式能夠為家長帶來正面影響和增強對校方的信任。
5. 調查發現在開學後,若學校有安排與家長短談或會面、舉辦家長日或簡介會、派發通告,均能讓家長顯著地感到學校於提供支援資訊層面有足夠的透明度。故此,簡單、真誠、恆常形式的家校接觸,已能有效增加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及正面感覺,並促進家長與校方配合和協作的動機。
就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面對升小的困境,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智愛家長會提出以下建議:
1. 教育局應檢視及改善特殊教育編號的填報機制,將申報程序與小一申請表分開作獨立處理,以減低家長的疑慮。
2. 教育局應加強對「校本支援服務」的監察,為學校提供清晰指引,以提升支援服務資訊的透明度,讓家長更了解子女所獲的支援措施及安排。
3. 教育局應確立特殊教育統籌主任(SENCO)統籌校本支援服務的角色,專責促進家校溝通,定時向家長發放支援服務的資訊,以紓緩家長的情緒和增加對學校的信任。
4. 學校應建立「人性化、以人為本」的家校溝通模式,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與家長多作聯繫,加強對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家長/照顧者的支持和體諒。
5. 政府應盡快與各政策局商討「特殊教育立法」及「特殊需要兒童入讀主流小學的支援及銜接服務」的議題,並與將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緊密協作,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制定及執行相關政策。
智愛家長會是一個家長互助組織,在1982年由一群使用本處「家長及嬰兒訓練服務」的家長所創立,現附屬於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 全份調查報告,請【按此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