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25/02/2022
財政司司長於2月23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政府將在多個範疇上作出長遠投資,包括紓解民困、支援企業、產業發展、創造容量、土地房屋、宜居城市及公共財政等。本處現就民生及社福範疇的相關措施作重點回應,與社會分享意見。
攜手抗疫
紓解民困
就紓困措施方面,本處歡迎提供電費補貼、向領取社會保障和在職家庭津貼的人士多發放半個月的津貼及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門檻降低等措施,惟本處建議應簡化「在職家庭津貼」申請程序或安排服務支援申請過程,有助基層/低學歷人士申請。(第28段,第3點 及 第4點 及 第29段)
政府支援文憑試學生代繳考試費,有助減輕學生及其家庭負擔,惟預算案著墨太少於青年貧窮問題,尤其疫情下許多在職青年面對失業、入息下跌、就業機會減少等困境,甚至維持基本生活也成問題。政府應全面審視青年的失業及就業不足狀況,以針對性地提供更多培訓及就業機會,幫助他們長遠的職涯發展。(第28段,第5點)
本處認為政府擴大貸款計劃的貸款上限、延長最高還款年期雖有助紓緩有需要人士的短期經濟壓力,但長遠加劇社會借貸問題,情況令人擔憂。根據本處去年的調查,香港市民在疫情下的家庭收入下跌,借貸問題增加,而借貸問題對他們的精神狀況、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故此,政府的措施可能進一步推高借貸狀況,亦無助根治市民現有的債務問題。借貸是應對經濟困難的最後方法,本處建議政府先容許特定人士提取部份強積金作應急之用、暫時放寬綜援申請門檻,長遠建立有時限性的失業支援制度,以協助有需要人士渡過經濟難關,亦免受借貸之苦。除此以外,政府需要協助市民在貸款前審慎評估其借貸需要,以及關注借貨人士的身心健康,適時提供支援。(第31段)
政府應採用更直接的方式支援基層家庭的網上學習,包括資助基層學生購買屬於自己的電腦而非經由學校借用,並應提供其他支援配套,如上網服務、合乎人體工學的檯椅等,以支持學生在疫情下長時間在家學習。政府亦應擴闊「優質教育基金」申請對象,涵蓋特殊幼兒中心,支援幼兒優質發展。(第32段)
創造職位
就公私營機構開設有時限職位方面,本處歡迎此項措施。然而薪金有限的職位難以吸引青年或其他有意就業的市民申請,機構亦難覓得稱職員工,對促進就業的幫助有限。本處建議政府提升職位的薪金,並讓機構按工種的需要彈性聘用適當人手。(第38段)
發放消費券
對於政府發放消費券,本處表示歡迎並建議政府在恆常「學生津貼」中加入短期的特別資助,以支援基層家庭因子女停課在家所增加的生活開支。(第39段)
創造容量
醫療衞生
本處喜見政府繼續投放資源於醫療衞生專業人士培訓,以應對醫療人手持續不足的情況。除培訓工作以外,政府亦需提升社福界專業醫護人員的薪酬、晉升階梯及督導支援,以吸引人才投身社福機構長者及復康崗位。(第133段)
職業專才教育
職專教育應是中學教育規劃的重要部份,本處認為在全面及多元的生涯發展支援配套下,職專教育需要及早讓學生了解個人專長,全面探索未來路向後再作出知情選擇,成為專項人才,從而扭轉現時職專教育僅被視為成績差及未能升學的學生的出路。(第141段)
本處同意政府優化及恆常化毅進文憑課程資助計劃。然而,現時支援中六離校生的政策仍欠缺一個完善的學校過渡社區機制。政府應考慮於學校加入「生涯發展社區連結專員」,跟進離校學生的需要,及早以生涯輔導支援他們渡過迷惘期,把握學習及探索未來路向的機會。(第142段)
宜居城市
房屋供應
本處樂見政府覓得用地以興建公屋。惟現時申請輪候公屋宗數高達約 25 萬、平圴需輪候多達六年,政府計劃提供的30多萬個單位只有約三分一預計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難以解決急切的房屋需求。故此,政府應積極發展位於新界、有基本道路及公共設施配套的粽地及閒置地,以縮減公屋輪候時間。政府在興建公屋時亦需發展居民所需的社區配套設施,包括社福及醫療設施、中小學、及休憩場所等,以顧及居民的民生及生活需要,避免新發展社區陷入隔絕、缺乏支援的不利境況。(第153段)
另外,社會上雖有市民希望購置私營房屋,但本處認為政府的當務之急實為透過增加公屋供應,以滿足基層市民的基本居住權利。同時,政府亦應興建居屋,滿足具備一定經濟能力的公屋住戶,既能改善他們的居住質素,亦可促進公屋單位有效流轉。 (第154段)
再者,對於政府覓得足夠土地以興建超過17,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以紓緩基層居民的住屋困難,本處表示歡迎但重申過渡性房屋只屬短期性質,終究仍需要政府長遠增建公營房屋,以滿足基層住戶的住屋需求。
此外,不少正營運過渡性房屋計劃的同業指出,在執行項目時面對不少困難,包括欠缺建築方面的知識、物管經驗不足、資助金額及營運資金有限、大單位數量不足及租期太短等。政府應直接承擔過渡性房屋的興建工程,將合乎規格及良好質素的過渡性房屋直接交予成功中標的社福機構營運,不但有效減少因建築工程所產生的問題,也讓負責營運的社福機構可以重回專業,協助居民適應新環境、訂立和執行改善家庭經濟及住屋的長遠計劃,締造希望。由於公屋供應未能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加上私營出租單位價格仍然高企,當過渡性房屋項目完結時,仍未獲編配公屋的住戶又再遷回不適切住房,實在有違計劃原意。故本處建議政府或私人發展商借出土地時,應彈性延長土地的租用時間,以提供居民所需的支援。(第155段)
關愛共融
本處歡迎政府把「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及「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專業外展服務試驗計劃」恒常化,讓居於私院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得到適切服務。
政府於1996年2月開始,向受資助的安老院舍發放「療養照顧補助金」,並於1999年起向受資助的安老院舍發放「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補助金」。雖然兩項補助已運作多年亦行之有效,但政府亦應考慮恒常化兩項補助,並確立計算補助金的方式及機制,讓院舍可更有效為須療養照顧的長者或認知障礙症患者規劃服務。(第171段)
本處欣見政府將「支援身體機能有輕度缺損的長者試驗計劃」服務恆常化,以滿足有關長者的服務需要。按現時試驗計劃的津助情況,本處建議將其納入現時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內,並清楚制訂相關人力編制,設有足夠的行政人手,以處理繁重的文件工作。至於「改善家居照顧服務」,現時言語治療師的人手供應已相當緊張,營運機構在招聘上面對極大困難,政府有必要加快制訂整體人力資源規劃及培訓政策,以解決長期「人手荒」的問題。
雖然「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均已經多次續期,但仍未獲恆常化。這兩項計劃對於促進長者於社區安老及支援有經濟壓力的護老者均非常關鍵,政府應盡快落實其長遠延續方案。(第172段)
本處喜聞政府願意投放資源加設院舍,以縮減殘疾人士院舍輪候時間。然而,政府應同時關注院舍環境及人手問題。政府需考慮增加院舍人均居住面積。例如,有自閉症譜系的殘疾人士需要更多活動空間,不適宜長期居於狹窄的環境。而今次疫情經驗所得,日後更要考慮宿舍的社交距離及設置獨立房間作隔離之用。另外,殘疾人士的老齡化現象普遍,照顧人手需求甚大,政府宜定期檢討宿舍人手配置及增加醫療職系人手,應對殘疾人士身體肌能退化問題。
政府早前公布發展北部大都會計劃,本處相信少數族裔人士亦會搬入北區或鄰近地區。惟該區少數族裔社福支援嚴重不足,政府應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推出更多加強少數族裔在區內就業的措施,讓少數族裔人士更好地融入社區。
政府在新界北設立不同院舍,有助紓緩宿位不足的情況。惟現時殘疾人士院舍、長者院舍的輪候時間動輒數年甚至超過十年,本處期望政府在發展新區及重建舊區時,大幅增加社福設施的規劃名額。
本處歡迎政府新增「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由於現時服務對象對專業治療的需求龐大,特別是3歲以下的殘疾嬰幼兒(包括患有罕有疾病的嬰幼兒),政府開設新中心時,應增加專業治療師的比例及加強服務配套及感統設備。同時,本處建議獎券基金繼續推行「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項目」,並降低入息審查門檻,讓更多有需要的兒童受惠。政府亦應將學前復康服務的「第一層支援服務試驗計劃」恆常化,達致早期介入,讓有輕微發展需要的學前兒童融入主流教育。(第173段)
政府積極回應社會及業界訴求,落實把「於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恆常化,本處樂見並深信此舉有助發揮保護兒童的功能,及早辨識和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本處期望政府能參照現時先導計劃的做法,維持不少於 1:400 的人手比例及以學位社工資歷為基本服務規格,繼續服務現有已配對之學校,以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及專業質素。同時,政府亦應為服務提供合宜和固定的辦公地方或放寛租用辦公室的限制,以維持服務的穩定性和長遠發展。(第174段)
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本處認同政府檢討「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實施模式和成效,並建議一併檢討社會福利署的幼兒學校暫託服務、社區託兒安全網的覆蓋面及服務質素。此外,本處同意設立社區保姆培訓認證的制度,並設立在職培訓及提升服務獎勵金,讓保姆行業朝向專業化,確保服務質素及吸引更多有志人士投身服務。(第175段)
結語
香港自過去兩年至今仍經歷前所未見的疫情,市民大眾無論經濟及日常生活均受到嚴重衝擊,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情況比比皆是。本處期望政府廣納民意、體察民情,有承擔地為社會推行長遠的利民措施,關注基層的民生所需,為最弱勢的社群帶來發展機會與希望,以至能一同走過疫情,迎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