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鎂光燈下:專訪林崇智牧師

鎂光燈下:專訪林崇智牧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領養孩子給我新使命

是愛還是責任?「是使命呀。」育有三名領養子女、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管理委員會主席林崇智牧師說,陪伴孩子成長是上帝託付的使命,「若有一天離世,我希望生平行述寫上:『我將我的家庭分享予三位失去家庭的孩子,讓他們重新有一個家,在愛中成長,活出美好人生。』」他呼籲社會大眾當領養或寄養家長,「若你們有一個溫暖的家,可以跟這些失去家庭的小孩分享你們的愛。」

領養孩子是林崇智牧師還在念大學時許下的心願。當時有一位外籍教授領養了兩名中國女孩,林牧師深受感動,並決心效法他,日後盡力幫助失去家庭的孩子。


鎂光燈下:專訪林崇智牧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領養.師母最初反對

「結婚時我並未跟太太透露這個心願。」林牧師與師母育有一名親生女兒,在女兒六歲那年,他希望能完成心願。「太太是位傳統女性,第一個反應是拒絕,這不是因為她否定領養孩子的需要,或擔心家庭負擔不來,而是生怕自己偏愛親生女,因此不願領養。」當時林牧師嘗試從信仰角度說服師母:「我們相信兒女是上帝所賜,但沒說一定是自己所生。我跟她分享說,領養也是上帝所賜的一種方式。」師母聽罷沒有全然拒絕,這對林牧師來說是開了綠燈。

過了第一關,還有另一關──大女兒。無故的領孩子回家,大女不吃醋麼?怎料林牧師笑說:「她天生是個領袖,喜歡指揮,現在有弟妹給她作『跟班』,她又怎會反對?」林家迎接第一個領養女兒回家時,大女已經八歲,兩姊妹相差七、八年,不再爭玩具。「妹妹想要公仔的話,家姐馬上四處找,把所有的公仔都給她。」林牧師說大女兒很關顧別人,而弟妹的出現正好讓她實現當家姐的願望,「她有機會帶着三個小朋友一起成長,年紀最小的一個跟她相距12年。我相信這是她生命中重要的歷程,可以說,除了我和太太,大女也因此蒙受祝福。」

鎂光燈下:專訪林崇智牧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血緣.有那麼重要?

領養的孩子不是親生,沒有血緣關係,縱然家人同意,親戚又會否視他們為外姓人?「我覺得對現代人來說,血緣關係並不是最重要,不像以前的人要跟族譜、牌位放在祠堂、可以分地等,我們已沒有這些。」林牧師說雖然曾有長輩提過「又不是無得生」,但當孩子被接回家後,長輩都樂意接受這個事實,「加上孩子都很疼愛他們,大家很快便忘了是領養回來的。」他強調,只要跟家人關係好,血緣關係已不太重要。

對林牧師一家來說,領養關係不是甚麼大秘密,也毋須忌諱,「我在他們大概一歲時已向他們披露身分。」林牧師借用聖經故事跟孩子講解,因為當中有很多家人的關係都不是親生的,例如以色列人摩西便是由埃及公主養大。「當我跟他們講述這些人物時,就會告訴他們:『上帝正是用這種方式把你賜給我們一家,是一份大禮物,我和太太都感謝神把你賜給我們。』」林牧師說罷流露感恩之情。

他最難忘孩子小時候一起去學畫畫,畫廊的人一眼就看出四人長相不同,甚感好奇,不過孩子並不難堪,更大方地解釋四人的父母都不相同。對林家來說,家人的關係重於血緣。

尋根.與生母見面

雖然血緣關係並非最重要,但林牧師仍希望三個領養孩子長大後知道誰是親生父母,「因為這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部分。」林牧師和師母一早就替孩子展開「尋根」之旅,「我們跟他們的父母保持聯絡,交換照片,讓對方了解孩子的情況。」他說,當孩子長大後,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和意願,才安排他們跟親生父母見面。

林牧師猶記得數年前次女與親生媽媽見面那一幕,「當年女兒18歲,也願意跟親生媽媽見面,於是我們安排兩人在某酒店餐廳相認。」但他始終擔心焦慮的女兒不知如何處理,就在遠處坐下來陪她等着,直至親生媽媽出現。林牧師笑說:「我記得女兒劈頭第一句就是:我爸爸年紀很大的。」原來她們兩母女只相差十四歲,而林牧師已屆耳順之年。「起初我還擔心女兒不懂應對,怎料她的媽媽比她還緊張,更帶來表妹一起見親生女兒。」當她們相認談話起來後,他便靜靜離開了。他說,女兒與親生媽媽至今仍保持聯繫,每逢農曆新年更會去拜年。

林牧師說,替領養孩子「尋根」還有其他好處,「由於他們不是己出,有些性格或氣質未必跟自己或太太相似,但透過認識他們的原生家庭,可以進一步認識孩子。」他分享說,有些個案更因此得悉孩子有遺傳病史,能協助他們及早預防。

鎂光燈下:專訪林崇智牧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使命.陪他們圓夢

有人會說,三個領養孩子能在林家成長真幸福。「其實孩子給我們的,遠多於我們所給的。」林牧師說:「他們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有血有肉』。帶大一個孩子無疑付出不少,但只要看到他健康成長就已足夠。」

林牧師從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找到了新的使命。「大兒子小時候很活躍,加上有專注力不足及學習障礙,難以在港升學。但他自小喜歡野生動物,知道很多關於蛇、蜥蜴、鱷魚等動物的知識。」某天林牧師在家中垃圾桶撿到一張紙條,寫着: 「我想去澳洲讀大學,成為環境保育員。」這是當時念中學的大兒子的願望。林牧師說:「我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要幫這個青年人追尋人生,這也成為了我的夢想。」

後來大兒子真的入讀當地大學,但過程絕非一帆風順,他要比別人多花時間才能完成大學基礎課程,又因為疫情留港、延遲學習,更曾因擔心在香港找不到工作而煩惱,林牧師跟他說:「兒子,這些都不重要。如果這是上天給你的任務,是你人生的夢想,就應該去追尋。人生漫漫長路,你暫時未必看得清,或許日後你會去非洲或南美洲工作也說不定。」他鼓勵兒子堅持追夢,「我希望有一天他能成為野生動物保育員。」林牧師滿足地說。

首要條件夫婦關係良好

身為「資深」領養家長,林牧師常跟其他家長分享對領養的看法。「不少人會說我家的孩子很幸福,因為我們有較多資源。是的,我家較寬敞、他們年幼時可以上不同興趣班、每年全家都去旅行……不過,要當領養家長,經濟不是最重要。」

談及領養家庭的條件,林牧師認為:「首先,夫婦關係必須良好和穩定。一個孩子失去了家庭,最重要的是重新給他一個充滿愛的家,絕不要把一個關係破裂的家庭給他,最少要讓他感到被愛、安全和穩固。」

其次是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林牧師再三強調,物質對領養孩子不是最重要,「你是否覺得要經常買很多東西給孩子才算好?但價值觀不是用金錢建立的。一家人簡簡單單吃頓飯,充滿家的感覺、愛和溫暖,這才是千金難買。」林牧師閒時會帶孩子去露營行山,接觸大自然,「我們應學習去享受,而不是擁有。」

此外,家長要提醒自己,「領養孩子不是要去達成你的期望,滿足你的人生;相反,是你陪他走他的人生。」林牧師認為,家長應尊重領養孩子,給予成長空間,「換言之,家長要約束自己,因為你會對孩子有很多期望,但不應把你的期望強加在他們身上,因為這是他們的人生。」

結語.家長是導遊

林牧師說:「領養的孩子未成為我們的子女時,他們都屬於上帝,然後上帝用衪奇妙的方法交託到我和太太的關係之中,他們就成了我們的一分子,是一家人了。」他說自己像一個導遊,陪伴孩子走一段路,告訴他們眼前是怎樣的風景,並鼓勵他們前行,自己去經歷。

最後,林牧師期望有更多人關注待領養孩子的需要,並把家庭的溫暖分享給他們。


鎂光燈下:專訪林崇智牧師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