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人間拾遺:遇挫折不退避免 與青年結伴同行

「每一次在服務中經歷的失敗都是學習,關鍵是你信不信可以改變?還是你搞砸了便洩氣,以後不再做?」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Winnie)回憶過去在本處的工作中不時遇到挫折,但「相信改變」的她從未放棄,反而愈挫愈勇。

應鳳秀女士
香港賽馬會 慈善事務部主管
前「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總協調主任 *


港.服務處─人間拾遺
遇挫折不退避免 與青年結伴同行

「成長各就位」試工計劃、「有學返工程」、「隱蔽青年」上門支援⋯⋯Winnie 在 16 年的服務處生涯中造就了不少與青年相關的創新服務。「我喜歡和年青人相處,和他們一起時會感到希望。」Winnie 說,「社會上有些組群備受忽略,高危青年是其中之一。我希望讓社會見到他們美好的一面。」

投身外展 憑信念克服挑戰

1993 年,立志服務青年的 Winnie 加入本處元朗外展隊,初做社工便要應付信任危機。當時,她接手跟進一個有 11 名年青人的組群。其中一人早前刑滿出獄,惟上任社工發現他再次吸毒,並告知感化官。「整個組群的年青人都很憤怒,感到被社工出賣。」Winnie 說,「我接手後初到屋邨,他們在遠處看見我,便大叫『死八婆嚟喇』。」在往後的數月,這群年青人想盡方法趕走 Winnie,令她感到難堪。

「我相信他們本性善良,相信他們能夠改變。」Winnie 未被嚇怕,心中謹記信念,堅持每星期落區和他們見面,「作為社工,我們不能只看見當下發生的事,要了解有什麼事情令他們變成今天的模樣,明白他們的感受及經歷,認識最真實的他們。」

「有一次,其中一位年青人致電給我,聲音十分驚恐,卻不願告訴我他在哪裡。」Winnie 憶述,「我便在屋邨內逐層尋找,後來在某一層的後樓梯找到他,原來他因為毒癮發作而打劫。」她陪伴這群年青人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危機,漸漸重建信任。由厭惡到尊重,Winnie 笑說,這些年青人後來更會保護她,在她晚上下班時陪她去乘車。

鍥而不捨 推動創新服務

1995 年,Winnie 提出全港第一個「試工」計劃,為待業青年提供工作機會。在「試工」計劃的成功背後,尚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曾有一個試行項目,稱為『快聘專線』。」Winnie 解釋,外展隊當時邀請 10 間商戶,聘請外展隊介紹的年青人為學徒。「嘩!結果每個僱主都痛罵我們,說那些年青人曠工、遲到或態度惡劣。」她到今天仍難掩驚訝,「大約10 宗配對個案,成功率是零。」   

2004 年,Winnie 獲頒第 13 屆優秀社工獎。


眼見同工亦有意放棄,Winnie 鼓勵他們:「我們不要責怪服務對象,而是用心去感受行為背後的需要,並檢視項目的設計有否缺失。」於是,一眾社工召開「死因庭」,結論是年青人出現期望落差,例如有人覺得麵包很香便想入行製作麵包,上班後才發現事實並非想像,在揀選工作時忽略了現實的辛酸。「試工」就此誕生。青年「試工」七日,認識行業情況。「他們的人生已有很多失敗經歷。」Winnie 說,「無論是否轉為長工,他們完成七日的試工,取得人生中甚少有機會獲得的嘉許証書,完成小階段後再升級到下一階段。僱主也樂於與青年人總結試工經驗,做好期望管理,不會感到難受。青年同樣是上班七日,效果截然不同。」

小小的勝利卻能成為日後成功的關鍵。「試工」以後,Winnie 眼見當時有不少輟學青年,決心發展「有學返工程」計劃,讓他們有機會重返校園。汲取以往教訓,她與團隊悉心設計項目,更借用學校場地,於暑假開辦模擬學校,由 Winnie 擔任校長,其他同工則擔任各級主任及老師,讓青年提早適應校園生活。「我們早上 7 時半回到學校,

點名及檢查校服,亦設有正規課程、課外活動及義工活動等。放學後我們還要繼續開會檢視進展。」 Winnie 想到這次「校長」體驗,不禁會心微笑。雖然所有同工都非常辛苦,但苦盡甘來,「有學返工程」取得卓越成效,超過八成的參與青年成功重返校園。

對於旁人認為充滿問題的高危青年,在 Winnie 眼中卻是充滿潛能,關鍵只在於社會有否真正給予他們「改變」的機會。每次的批評、失敗雖曾令她和團隊感到氣餒,但當看見一群他們口中可愛的「細路」走出人生困境、重回正軌時,頓覺鼓舞,一切的付出,也都值得。

從心出發 走進隱青世界

除了堅定的信念與鍥而不捨的精神,Winnie 感恩自己背後有強大的後盾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以及本處的一眾同工。在初入元朗外展隊時,同工每次見到 Winnie 有異樣,便會上前關心,不只是情感上的安慰,更有專業的分析,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2003 年,Winnie 與同工發掘隱蔽現象,為本處開拓全港首個一站式服務中心,帶領團隊規劃嶄新服務,她相當重視團隊文化的建立,承傳經驗。她說:「工作上難免遇到挫折,但只是一時的絆腳石。只要團隊有『Can-do』精神,總有方法解決問題。」

當時,Winnie為上門支援隱蔽青年制訂了兩項「家規」:同工初次接觸服務對象時絕不能問他們為何留在家中;亦不可用強硬手段使他們重投社會。「你認為那些青年的親友有否問過他們這些問題?如果你再問一樣的問題又有何意思?」同工最初充滿疑惑,甚至感到難為。於是 Winnie 與同工一起解難,討論各種處境,研究不同手法,並一起練習大家認同的做法。時至今日,Winnie 仍一直承傳這份團隊精神。

回到隱蔽青年服務,Winnie 的團隊最終齊心就事成,經過反覆的討論及研究後,開創了「興趣為本介入法」。她舉例,有隱蔽青年喜歡漂亮的東西,同工便帶修甲箱上門和她一起美甲;又有青年喜歡貓,同工便特意拍攝一批貓的相片;亦有同工與青年的媽媽翻看家庭舊照,回憶快樂往事,讓青年感受媽媽的關愛,而非抱怨。

隱蔽青年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一點重燃生命能量的光。「我們讓他們重拾興趣,令他們對人生感到期待、好奇及開心。」Winnie 說,他們不急於把隱蔽青年拉出社會,而是由微小的事情開始改變他們,讓他們慢慢步出自我封閉的框架,重新探索人生。

社會變化急速 寄語同工與時並進

Winnie 認為,做前線服務需深耕細作,以生命影響生命;而針對結構性的問題亦尤為重要,以帶來系統的改變,發揮更大影響力。她遂於 2009 年毅然離開服務處。在香港賽馬會的日子,Winnie着力推動跨界別合作,感恩在過去十年能共同策動多項創新及成效顯著的項目。

「未來充滿挑戰,社會步伐很急速,已經來到新的數碼世代。」Winnie 寄語同工充分裝備自己,「作為社工,如果我們不認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在服務設計上將失去機遇,亦在理解服務使用者的需要時出現隔閡。」她希望同工想像自己「擁有一個叮噹(現稱多啦 A 夢)百寶袋,能在解決困難時拿出合適法寶,應付未來的挑戰。」

*「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於 2010 年結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