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如是說:專訪高志明教授

相片-高志明教授

專訪高志明教授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當社會服務遇上AI……

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日,陳小姐和朋友在旺角逛街,買了一杯珍珠奶茶,並立即自拍上傳到社交平台。這時候,背後一位男士突然走向陳小姐,指陳小姐偷拍了他。到底在公眾地方,拍攝者或被攝者有甚麼權利?陳小姐不熟悉相關法例,但她拿出手機,將自己的處境告訴「AI CLIC(社區法網)」,AI(人工智能)馬上在「社區法網」的資料庫中找來相關的法律疑難解答……

以上故事純粹虛構,但AI CLIC是真正由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高志明教授聯同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研發的AI工具。高教授說:「同樣的技術也可應用在社會服務方面,由AI為求助者提供社會福利的資訊。」

ChatGPT:帶動AI浪潮

高教授補充,AI CLIC建基於最近成為全球熱話的ChatGPT等生成式AI。其實在 ChatGPT出現以前,AI早已在你我的身邊。例如智能電視設有AI即時分析及調整影像,使電視畫面更為漂亮,又或是曾經擊敗無數圍棋高手的AI AlphaGo。「這些AI通常在後台運行,不為人知,或泛用性不高。」高教授說,「但生成式AI便有很多有趣及廣泛的應用,懂得作歌、畫畫、寫文章,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得到,亦沒有很高的知識要求,所以便引起大家的興趣。」

以AI CLIC為例,社區法網的資料全部由真人法律團隊撰寫,深入淺出地解釋法律知識,現時已累積1700頁的資料,但一般公眾要在這個法律知識大海中找到所需資料並不容易。「每個人都有其基本權利,但掌握自己有何權利便需要法律支持,那AI可以怎樣協助公共法律教育?」高教授說,「部分市民可能根本不懂得問一個法律問題,AI CLIC能夠根據用家提出的處境,聯想不同法律議題,從而尋找合適資料供他們參考。」AI CLIC預計於半年後推出測試。

AI站在 社會服務的前線

而生成式AI同樣可應用於社會服務。高教授舉例,有社福機構提供網上情緒輔導服務,讓有情緒困擾的人士可透過文字訊息和社工聊天,「當服務沒有足夠人手處理求助時,生成式AI的聊天機械人可以幫上忙,先給求助人正面及支持的回應。」

另外,高教授亦指生成式AI建基於龐大資料庫,能夠整合及提出不同想法,可協助社工規劃活動、草擬報告、設計宣傳刊物等。「這不是要取代社工,只是令他們的工作更有效率。」他強調,「AI可讓他們將精神和資源花在更重要的任務上。」

高教授認為社會服務是一份人性化的工作,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求助人信賴的是社工這個人,而非一部電腦。」但他寄語社福界同工要對AI保持開放態度,不要視AI為取代自己的敵人,亦不要抗拒使用AI,反而要了解AI的強弱及怎樣利用AI。

 

相片-高志明教授


AI掀起道德爭議

今年5月,數百名AI業界領袖及專家聯署聲明,呼籲全球優先應對AI所帶來的風險,如同處理疫情及核戰一樣。自ChatGPT盛行以來,關於AI的道德爭論絡繹不絕。高教授解釋,ChatGPT這類生成式AI未算成熟,即使是研發ChatGPT的科技公司OpenAI亦曾發表報告,表明不鼓勵人們將ChatGPT用於發展需要高可靠性的程式。「生成式AI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它會幻想。」他說,「它閱讀了大量資料,然後按你的問題聯想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不會有來源,可以全是虛構。」

因此,高教授參與研發的AI CLIC不會正面回答用家的法律問題,只會協助他們在社區法網中尋找合適並由律師撰寫的資料。除了內容真假,生成式AI亦曾出現教人說謊或表達違反法律的言論。「研發人員知道這些問題,正積極設法訓練AI。」高教授說,「我們稱這種訓練為過濾(Filtering),現在亦看到成效,當你問AI一些敏感問題時,它可能會選擇不回答。」

AI的發展一日千里,最終會否取代人類的工作?「我不敢說不會。」高教授說,「我的感覺是,一些工種不會完全被AI取代。但即使你的工作不會被AI取代,懂得運用AI的人卻可能會取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