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 only) 鎂光燈外:專訪可持續時裝設計師劉倩怡
跟可持續時裝設計師劉倩怡(Louise Lau)談環保,才知道她以往並不環保。「我從前是個「大使」(不節約)的人,會不假思索地用很多即棄用品。」Louise笑說。她於2021年在國際性的Redress設計大賽中獲選「最佳香港設計師」後,便立志透過時裝宣揚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更曾到訪本處的幼兒學校向師生和家長分享,推動環保。
用作品說話 推動環保
從不環保到環保
在環保覺醒以前,Louise自言不懂環保,跟很多人一樣只求方便,「以吃飯為例,如果即棄筷子掉到地上,我會毫不猶豫要另一對;又例如用紙巾,我會用很多,生活上習慣了浪費。」她說,電子產品或日常工具也一樣,「例如紙模剪刀,如果我當下找不到,便乾脆買一把來用,結果家裏有很多把剪刀,多到用不完。」除了生活習慣,Louise的工作其實也不環保。時裝業被指是污染產業之一,因為在生產過程中要耗費大量天然資源,又會對水源造成污染,碳足跡極高。「一直都知道時裝業不環保,我以往做衫時也會浪費很多布料,例如一幅布剪掉幾個圖案,餘下的布碎就不會再用,也不會去想怎樣處理,丟棄了就算。」她說從前的自己很「大使」,及至三年前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速食時裝破壞地球
2021年,Louise參加了Redress時裝設計大賽,並獲得「最佳香港設計師」的殊榮。Redress是一家環保組織,透過協助設計師和教育消費者,推動循環時尚產業,減少服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比賽過後,我靜下來反思,明白到不能再這樣破壞環境了。」她說,在比賽期間Redress會提供課堂學習,讓參賽者深入認識可持續時裝,包括如何選取布料、處理方法等。
Louise表示,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明白到時裝業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那些驚人的數字教我明白必須要作出改變。你看現時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出現,若繼續下去,地球就不行了。」在速食時裝(fast fashion)文化影響下,全球每年生產約1,000億件衣物,但40%衣物從未售出,而可回收的只得12%。每年的時裝廢料多達9,200萬噸,相等於每秒鐘裝滿一架垃圾車,這些廢料大部分都被堆填或焚化。
人工智能既高效又環保
面對時裝產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Louise立志投身可持續設計的行列。「在時裝設計上我會盡力選用環保物料,避免使用無法回收的塑膠。」她以零污染、零廢棄、升級再造等方式設計作品,除了不再加重環境負擔,更希望用作品說話──傳達「可持續發展」這一信息。
Louise的時裝作品一直有強烈鮮明的信息,例如她曾以殘疾、過度活躍症為設計概念,帶出共融理念。「在未來,我想以人工智能作為信息,因為AI跟環保有莫大關係。」她解釋,早前大家流行以AI畫圖,只要輸入指令,電腦就會生成圖像,這樣可以減省大量紙張;她又試過以3D紙樣代替衣服初版,拼砌出理想的效果才製作,減少布料的浪費。Louise認為在設計上可以多用AI,亦毋須擔心會取代設計師。「設計始終要由設計師主導,AI只是工具,但它既環保又能加快設計速度。」她說。
當上可持續時裝設計師後,Louise戒除了浪費的習慣,「例如用紙巾,我現在會分幾份來用,嘗試少用一點資源。」她知道,一個人的行為轉變不會對環保帶來大改變,但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影響身邊人,「例如跟朋友食飯,我分一半紙巾給對方,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反省。」
向本處幼兒傳遞環保信息
2023年12月,Louise應石硤尾幼兒學校的邀請到校分享「潮流服飾」。她選擇跟幼兒示範零廢棄服裝設計,傳達環保信息。「那次主要是讓幼兒觀察我把一些舊衣服,升級再造成為新的衣服。」她記得幼兒看到新衣服後很雀躍,有的更把新衣穿在身上,與Louise拍照留念。
Louise自幼學畫畫,包括素描、油畫等,中學修讀視覺藝術科,其間也曾教幼兒畫畫,「不過當年沒太多耐性,很快便沒教了。」這次重執教鞭,她笑言自己的耐性好了。Louise雖然身為設計師,仍很想嘗試在教育方面發展,剛巧幼兒學校主動接觸她,她就把握機會去辦工作坊,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今年農曆新年前夕,Louise再次到石硤尾幼兒學校,跟幼兒和家長一起做絲網印布揮春。「家長和小孩都盡力嘗試,感覺很開心。」Louise希望在教學上多接觸不同年齡的人,無論幼兒、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她也希望有機會教導,從而分享自己的經驗、知識和價值觀。
無論是時裝還是教育,相信Louise都會把握一切機會向受眾訴說她的價值──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