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Us
- Our Service
-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 Advocacy & Research
- Support Us
- Join Us
圖片來源自香港01
原文自香港01
撰文:鄧煥儀 攝影:鄭子峰
和諧的家庭與父母的關愛,均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並不是必然。社會上尚有部分家庭,因為種種原因,暫且未能為子女提供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這時候便需要「寄養家長」伸出援手。
早於七十年代,本港已出現寄養服務。有需要的兒童會在參與服務的家庭暫住,寄養「姨姨叔叔」會暫時擔當父母角色,照顧素未謀面的兒童,好讓他們在隱定的家庭環境成長,減低原生家庭問題對他們的影響,直至與原生家庭團聚或接受領養。這段「暫住」的時間,短則十日八日,長則十八年。
張生與張太居於天水圍,家中的牆身掛滿4歲寄養男童行仔的畫作。約十年前,張太的女兒10歲,張太正考慮擺脫全職媽媽的身份,重投職場。當時她透過教會姊妹的聚會得知寄養服務,正中下懷。
「我本身個性內向,做寄養家長可讓留在家中睇住個女,又可以幫助其他有需要嘅小朋友,又幾好喎。」她二話不說與丈夫商量,張生亦爽快同意:「那時候未聽過寄養服務,覺得很新鮮。知道香港社會有很多問題家庭,還以為政府已擺放足夠資源去幫助這些小朋友,但原來仍有不少家庭需要支援。考慮到家裡亦有空餘的房間,其實多一個小朋友都OK,便決定參與。」
要成為寄養家庭,其中一個條件是家人的接納,就此他們亦徵求女兒的意見。「她當時表示可以。我們也知道她的性格喜歡分享、獨立。明白有些孩子可能會感到被忽略,這方面我們也不太擔心。」張生張太成為寄養家長後,每一個孩子來到家裏,張太也會向孩子介紹這位「姐姐」。「她(女兒)愈大,也愈懂與他們相處,會視他們為『細佬妹』,分享學校趣事,甚至以姊弟相稱。」
夫婦至今曾照顧四名孩子,寄養時間最長的,是一對照顧了差不多5年的小姊弟心心和賢賢。及後於兩年前接來行仔,現時4歲半。張太分享,每個寄養兒童都有不同的照顧難度,最困難是適應他們的身體與情緒狀況,幫助他們融入寄養家庭。如賢賢便患有嚴重濕疹和發展遲緩,行仔更讓他們有不少深刻經歷。
「他來到的第一晚在家裏過,之後幾晚便在屯門醫院過。」張太憶述,他接過行仔的第二天,他「玩玩吓突然反眼抽筋」,便急召丈夫,帶行仔到私家醫生。張生指,醫生當刻不能診斷出是什麼問題,遂把行仔轉介至屯門醫院。「醫生問我好多嘢,但我只係第二日湊個小朋友,好多病歷都唔知。但佢對醫院環境感到陌生,擔心唔知發生咩事,那晚便跟太太說『我一定要留喺醫院睇住小朋友先』。」他遂向公司請假三天,通宵留守。
即使出院回家後,行仔的情況依然令夫婦倆十分憂心。「頭兩星期,佢每一晚都係凌晨三、四點先瞓,剩係企喺窗門望出街,睇見佢好攰,但又唔捨得瞓,可能真係好唔習慣新環境。」因為擔心行仔一個人待在客廳,張生每夜也抱著行仔,直至他睡著才就寢。張太指,寄養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睡得不安寧,瞓到半夜便會「紮醒」,而且不懂表達自己,不開心亦未必敢出聲,因此寄養家長需花時間與他們磨合。
張太分享,管教寄養孩子,原則上與對待自己的孩子沒太大分別,都是以品格先行,再因應不同小朋友的性格去調節,並期望他們長大後做個有用的人,學懂分享、尊重別人。她笑言,隨著日復日的相處,寄養孩子更融化了她內向的心。「我一向很少與小朋友攬攬錫錫,即使在我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未必有。直至接觸四個小朋友,我發現自己慢慢放鬆咗,亦多了站在他們角度設想。有時望住佢哋玩,自己都會心微笑。」
張生續指,成為了寄養家長,更讓他不斷學習做好父親的角色,對他的個人成長亦有正面影響。「參與了寄養服務,讓我們認識了不同家庭,擴闊了眼界。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有時會與太太一起上堂,學習不同的管教和溝通技巧。尤其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接觸的三個家庭,都是缺乏父愛,對父親這角色的概念都是很模糊,感受到他們對父愛的渴求,更體會到當父親不是簡單的事。」
張生認為,作為寄養家長,心態上一定要先把寄養孩子當作是屋企人,告訴他們「你是我們家庭的成員」,「即使去旅行也要帶著他們,讓他們明白『你在這裡住,我們就像一家人。你叫我們做姨姨叔叔,但我們的角色就和你父母一樣。』,讓他們融入家庭。」張太分享:「臨回家團聚前的一年多,我已開始告訴小姊弟心心和賢賢,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但他們卻說『我唔要走㗎,我要住到十八歲』,那刻便可感受到他們真的融入咗。」
在寄養期間,寄養家長會不時與原生家庭溝通,給予原生家長信心和鼓勵,讓他們可早日一家團聚。張生強調,寄養家庭就是小孩子與原生家庭之間的橋樑,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幫小朋友重新連結原生家庭。與此同時,在這幾年的寄養時間,也給予孩子的親生媽媽一個改變的空間。因此除了照顧起居,他們亦會向孩子灌輸一個信息。
「會跟他們說『你有你們的原生家庭,這段時期只是過度』,讓他們有清晰概念,明白與家人的關係,願意去愛屋企人。原生家長感覺到他們的愛,也會願意去湊他們,這是自然流露。」張太續說:「佢哋嘅媽咪由唔理、避開,去到慢慢接受、肯去照顧,其實也已經是一種轉變。」
他們表示,除了父母,他們亦擔當寄養孩子的朋友,陪伴他們成長,更希望的,是最後把父母的角色交回原生家庭。「有部分孩子會抗拒原生家庭,甚至存有憎恨,但仍然希望佢哋不只是在這裡(寄養家庭)開心,而是可在原生家庭開心,因為佢哋將來會在原生家庭繼續生活、成長。好希望佢哋願意去愛屋企人,甚至當佢哋嘅父母年紀大了,仍會愛錫佢哋,呢個先係我哋最大嘅滿足感。」
一般寄養服務︰由社會福利署中央寄養服務課統籌,全港共 11 間 NGO,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營運這項服務,NGO 社工收到中央寄養服務課之個案資料後,會進行配對工作
緊急寄養服務︰由社會福利署中央寄養服務課統籌,全港由 4 間 NGO(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營運。因個案屬緊急性質,會由轉介社工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等相關機構社工,直接致電營運服務之 NGO(包括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配對緊急寄養服務家庭,最快可即日或 7 日內入住。
所有寄養服務,均需由轉介社工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學校社工服務等相關機構,評核個案之服務需要,再轉介有需要兒童接受寄養服務。
如果想成為寄養家長,可與本處的社工聯絡:
電話:2492 6088
電郵:fcs@hkcs.org
更多資訊,可瀏覽:https://www.hkcs.org/tc/services/f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