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樂Teen會「開荒記」:支援新邨居民
安達邨2016年開始入伙,至今將近十個年頭。Fion是第一批入伙的居民,她憶述當時從啟晴邨搬遷至安達邨,商場還在興建中,周遭都是地盤,塵土飛揚。邨內「冇啖好食」,「就連外賣平台都不送外賣。」當時,她推着初生的兒子,從安達邨徒步至順利邨買菜;女兒所乘的校巴也只到順利邨,「這裏名副其實是一個荒島。」她如此形容,「所以,我對這裏沒有歸屬感。」
觀塘樂Teen會:重新定位的契機
「我還記得當時安達邨只有一所便利店和髮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多元文化、復康及社區服務服務總監張牧恩(Mike)憶述。原本位於觀塘「四順區」的觀塘樂Teen會,於2019年正式搬遷至安達邨,Mike是當時觀塘樂Teen會督導主任。然而,他說:「當時我們所有同事都很興奮,非常雀躍。」1978年落成的順利邨早已老齡化,昔日的年青人早已離開舊村,成家立室。邨內沒有青年,中心便走進學校,但久而久之變成「學校為本」,與社區脫節。因此,搬遷至一遍荒蕪的安達臣區,反而是一個重新定位的契機。「我們覺得終於可以走出社區認識新街坊,匯聚政府不同部門、社福機構的資源,看看如何支援一群新居民的需要。」一條依山而建的新屋邨,五萬名居民來自五湖四海,他看見不同人的需要。
安達臣居民:自己顧自己
「一言以蔽之,自己顧自己。」安達邨居民阿玲說搬來安達臣區時,這是她最深的感受。阿玲與Fion同樣在公共屋邨長大,至今仍然很緬懷昔日屋邨的鬧哄哄。在屋內大喊一句:「做晒功課未啊?」未幾,孩童便跑出走廊嬉戲。Fion說:「這是我童年快樂的原因。」阿玲又說:「從來沒有人擔心小朋友的安危。」她續言:「我婚後同樣與奶奶居於公屋,奶奶的朋友我全都認識。有時候問隔鄰街坊借蒜頭,就像電視劇的劇情一樣。」家家戶戶門常開,所謂的人情味,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然而,新邨不同舊邨,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又以新移民居多,兩者生活文化需要時間磨合,各戶都關上門。「那種感覺是,關上門,就是自己獨自面對小孩。」換上社工的語言,就是缺乏支援網絡。觀塘樂Teen會隊長戴天娜(Tina)表示,鄰里關係是從上一代承傳下來的文化,「但是,到了她們這一代就感到迷失。因為沒有一個建立關係的基礎。」
讓我們再深思,沒有鄰里關係會如何?沒有鄰舍,生活依然,正如阿玲所言,「我仍然可以很獨立處理生活事宜。」然而,「自己顧自己」的感覺卻是非常強烈。Tina說:「因為缺乏安全感。」
樂Teen會的社區角色:拉近人與之間距離
觀塘樂Teen會在社區中的角色,早就遠超一所兒童及青少年社區中心。Mike說:「我們在社區有其角色,要成為招聚居民的平台,幫助他們拉近一點,讓他們有需要的時候,知道哪裏可以接觸服務。」因此,本處當時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申請撥款,自2016年至2019年推行「賽馬會安鄰達里社區網絡計劃」(下稱「安鄰達里」),以協助安達邨及安泰邨居民建立關愛社區支援網絡,推廣鄰里互助精神,讓有需要的居民及早得到適切的支援服務。此計劃更奪得2017年「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非主題獎項。
在屋邨入伙前,社會福利署、房屋署早已密鑼緊鼓與社福機構開會,讓機構掌握新屋邨的家庭戶的數據,從而能夠構想居民的需要。根據2024年中旬《房屋委員會公共租住房屋人口及住戶報告》,安達邨及安泰邨約有五萬人口,25歲至64歲的年齡群組逾半,而兒童及青少年的比例佔三成,是全港最高。
那些年「板車隊」流動服務
Mike憶述,當時「當務之急」是要協助學童在開學前順利轉校。於是,觀塘樂Teen會同工在邨內擺放兩張摺凳、「易拉架」,參考家居寬頻銷售模式,宣傳「睇仔」、「轉校」、「補習」服務。觀塘樂Teen會可謂奇招百出,又在邨內辦講座,網絡區內不同學校參與,更參考「聯招」方式,提供即場面試招生。「觀塘區學校較分散。居民新遷此處,人生路不熟,你叫街坊去功樂道,當年未流行google map,他又怎會懂得去呢?」Mike補充道。
安達板車隊
他又指,「當時邨內入伙時沒有任何社會服務中心。觀塘樂Teen會直至2019年才能入伙,總不能讓服務有空窗期,所以中心仍未完工,我們便開始提供服務。」沒有中心,同工便組成「板車隊」,每天上山下山搬運攤檔物資,朝行晚拆,「每一天同事們收隊回來,全身都濕透了,很辛苦。」不過,這份汗水的確賺人熱淚,街坊們也為之感動,漸漸熟絡,建立關係,「這就是我們起初engage居民的方式。雖然辛苦,但同時好開心,因為我們真的能招聚街坊。」他娓娓道出當年的「瘋狂」。這份熱血,也成為美好的回憶。
從冰冷到熱鬧
「我們最記得就是嘉年華會。」Fion說。「安鄰達里」的首要目的是要建立新邨居民的鄰里關係,讓居民對新邨有歸屬感。「雖然新邨設施好,但沒有配套,又荒蕪,居民會容易生怨言。所以,我們希望街坊之間能夠彼此支援。」其策略就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主題活動,將人與人編織成網。「當時沒有中心,所有大型活動都在露天遊樂場舉行,如嘉年華、過冬飯聚、盆菜宴等等。」翻看舊照,場面熱鬧,「嘩 ! 當時有400人來啊 ! 因為邨內沒有其他娛樂,街坊一call即到 ! 」Mike對同事們的創意甘拜下風。眼見商場店舖零星落索,便舉辦「Sunday Market」,聯繫不同店舖擺設攤檔,「而且店舖會提供優惠價 ! 團購活動就是從這裏開始 ! 」Mike笑言。做好對內的凝聚,然後便帶領一眾邨民走出社區。例如,與外間團體合作籌辦跑步活動,利用山上的優勢,從安達臣跑往清水灣道;也曾聯繫一些團體贊助家庭去吃自助餐,「交通費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是一個負擔。我們也希望讓低收入家庭接觸更多社區以外的事物。」他說。
Mike補充:「除了提升社區氣氛,我也希望提升每幢樓宇各家各戶的凝聚力,互相認識。」於是,觀塘樂Teen會同工們又辦「糖水會」,低成本製作但「落足心機」煲糖水,晚上邀請街坊下來飲糖水「吹下水」,「街坊們都很欣賞。」看似冰冷的新屋邨,似乎又重回昔日公共屋邨的人情味。「正有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Mike笑言。
招募義工助街坊儲積分
「安鄰達里」第二目的是要做capacity building(能力建設),「如果街坊能夠在社區中貢獻自身的能力,對社區的歸屬感或承諾會很高。」Mike說。其策略就是招募人才,「幫助街坊建立屬於他們的聯繫人。」當時,觀塘樂Teen會在區內拉起橫額擺街站,招募維修、「湊仔」、電腦科技等等的人才,漸漸儲存成一個「人才庫」,誰家要換燈泡,哪位長者需要處理智能電話事宜,聯繫人便能在人才庫中找合適的幫手。而且每逢街坊提供義工服務,就能儲積分,每周換取日常用品。當人才庫愈漸壯大,更組成不同的小組,如關心大使,負責組織活動關心有需要的組群;也有健康大使,開班教區內居民做運動、耍太極,也曾與外間團體推廣冰壺;又如家居維修隊、資訊科技組等等,「我們也希望招聚青年來幫助區內的長者,發揮他們的所長。」直至現在,觀塘樂Teen會仍肩負這任重道遠的服務精神。
觀塘樂Teen會隊長戴天娜
歸屬感是幸福感重要元素
問及如何接觸樂Teen會的服務,兩位母親Fion和阿玲異口同聲地說:「街站囉!」且說以往從未接觸任何社區中心。阿玲說:「起初我只是陪伴兒女參與活動。」Fion點頭和應,「起初,我也比較抽離,只是參加親子活動。總好過與孩子在家搏鬥 ! 」然而,她們現時已是觀塘樂Teen會家長小組的核心成員,學習花藝、手繪、布藝、陶瓷等等手作班,更從參加者轉變成義工導師。早前更聯同一眾家長在嘉年華中擺賣手作。Fion坦言,昔日每天只在家裏看電視、玩電話、睡覺,「沒想到原來我可以做很多事情。現在我有自己的日程表,有事情可以做,感覺挺好的。老公也覺得我很厲害。」阿玲憶述,有次兒子在公園耍樂,遇見一位媽媽帶了彩繪盤。兒子立刻自豪地跟女孩子說:「我媽媽懂彩繪啊,可以請我媽媽幫你畫。」兒子和丈夫的肯定,讓她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家長小組成員阿玲(左)及Fion(右)
安達臣約有18,000戶,當中8%是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婦女閒置的勞動力是其一經濟需要。Tina續指,這些家庭直至孩子出來社會工作才有機會改變現況,「在這麼長久的日子中,他們缺乏一種幸福感。而如何建設一個幸福社區,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Fion說:「以前中心姑娘像老師,現在我們是朋友,他們會從我的臉上觀察到我的需要。」她記得有次與丈夫爭吵,社工觀察到她的失落便主動問候,「當對方一問,我便哭了。」從前她覺得很多問題困在家中的四面牆壁,現在卻體會到「原來跟別人傾訴,心情會舒服很多。」她感恩在社區中有可信任的人。阿玲又說:「我曾在活動中認識一位社工,沒想到半年沒見面,她有次在球場中向我跑來,還說出我的名字。」她坦言這種「被記得」的感覺很好,「小時候在屋邨中大家都記得對方,但新屋邨難有這種情分,幸好有社區中心,有些人仍然可以記得自己。」
歸屬感與幸福感是相輔相承,而鄰里關係之所以重要,是讓人不易感到孤獨、無助,「當人有一份歸屬感,會知道仍然有一些人是值得自己去努力。」Tina總結:「現時鄰里網絡未必是『門常開』那種關係,而是與社區的連繫。而我們樂Teen會就是他們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