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5 有一種幸福叫友里

消失的鄰里關係


鄰舍,是時代、環境的需要,還是人的需要?


五十年代「樓下閂水喉可說是香港社區形態的雛形。那些年仍是「最緊要有瓦遮頭」,有屋住已是「安居」。徙置大廈五人為一個單位,小型家庭一起共居,每樓層共用廚廁。在資源匱乏的年代,鄰里的守望精神尤為重要。

 

及至六十年代經歷社會騷亂,政府快速興建公屋,同時「構建社群」也成為當時社會倡導的主調,政府不再以安置難民為目標,而是讓低收入家庭安居,建立強大的社群意識。因此,房屋政策、鄰舍關係與香港社會發展從來都是息息相關。

 

八、九十年代以後,社會經濟發展穩定,房屋政策更着重家庭的內聚和生活質素的提升,同時住戶更關注個人私隱度。

 

及至近代,中產地區「離地」的私人屋苑造就「堅離地」社群;而在舊區,普遍為混合性土地用途,工商夾雜,缺乏公共空間,加以重建項目也瓦解了原來的社區關係。再者,社區中一邊副房、插針樓林立,另一邊是新建的豪宅樓盤,鄰里之間缺乏凝聚力,社區中缺乏互動性。2024年,本處調查發現副房戶的共融指數甚至低於無家者,某程度亦反映了副房戶的鄰里關係薄弱。然而,當鄰里關係消失,犧牲的其實是甚麼?沒有鄰舍,對人的生活造成甚麼影響?

 

數年前,編者在深水埗遇見一位露宿長者,在公園照顧一位素未謀面的孕婦。細問之下,才知他原本居於公共屋邨。他說:「回到家四面牆,這裏有人,反而更像家的感覺。」讓我們再次深思,「孤獨」與 「無家」,哪樣更可怕?「孤獨」成為都市的流行病,不少社會問題皆源於缺乏與社區連結。房屋局與房屋委員會共同推出幸福設計指引,提出八大幸福概念,其中三大概念 「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皆強調重建社區關係。但關鍵是,如何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