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鎂光燈外 專訪龔子珊

 

龔子珊 Janet (2024十大傑出青年、香港冰雪攀登運動員、包山后)

龔子珊 (Janet)2024十大傑出青年、香港冰雪攀登運動員、包山后

 

傑出,就是拚盡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香港做一位冰雪攀登運動員,先要攀過一座孤獨的山。山上山下,一個人,舉步為艱。攀上頂峯,也沒有光環。龔子珊(Janet),最為人熟知的是她奪得兩屆「長洲包山后」,但鮮有人認識她是香港唯一冰雪攀登女運動員,世界排名第四。「一直以來沒有太多人知道,甚至體育媒體、攀登總會也沒有大肆宣傳。」Janet說。因此,她從沒自認很成功。直至去年底她榮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選舉2024」得獎者之一,「獎項對我而言是一份肯定,讓人知道香港原來有冰雪攀登運動員,有一個人獨自努力尋找方法,辭去工作,自資出國為香港比賽。」從被提名到獲獎,榮譽背後,讓她對成功與失敗有更深刻的思考。

 

包山后-龔子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拚盡無悔至死方休

本處與Janet早在她去年奪得「包山后」後結緣,她在一次青年活動上分享運動員的職涯規劃。Janet分享,收到本處提名邀請時,她當下的反應:「你認為我能夠勝任嗎?」她曾以為世界排名三甲不入,不算成功,「我只是在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碰巧我在這界別中取得些微的成就。」她猶豫之際,服務處一位副總幹事鼓勵我,認為我的故事很有啟發性。」現在,她對「傑出」或「成功」有另一番解讀,「我認為傑出就是用盡自己畢生的資源、技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Janet每一天的生活,都演活「搏盡無悔」。參與世界賽,需要通過攀登總會的體能測試。她指,女生需要完成20次引體上升、70次掌上壓、單槓垂吊維持一分半至兩分鐘。她遂指香港要求比其他地方更高,更可算是「體能之巔」。於是,她每天下班便趕去練習,練習至午夜場地關門,回家經已凌晨一時,然後七時起床上班去,數個月來周而復始。「現在回想起來,我也驚訝自己怎能做到這樣瘋狂的事。」人人都說她堅毅過人,她反倒認為是美其「硬頸」個性。媽媽期望女生斯文恬靜,她偏偏愛上山下海;生於亞熱帶的香港,連一粒雪花也沒有,卻要在「劣勢」中成為一名攀冰的運動員。她的堅毅,帶一種「至死方休」的倔強。只要我想做的事情,都會尋找方法達到。直至發現沒可能,我才會停下來。Janet說。她就像一條有無盡拉力的橡皮筋。然而,拚盡一切,為了甚麼?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幼喪父 體會生命無常

「在山上,給我一種生存的感覺。」Janet說。她17歲時第一次攀冰,參加童軍舉辦的交流團,遠赴加拿大攀登貝克山。「每一步都很辛苦。」她如此形容。她歷盡艱辛征服海拔逾三千多米的高山,卻看見小鳥輕輕拍拍雙翅便能飛到山上去。「當我身處山上,就覺得世界很大,人卻渺小。」然而,她說:「即使微小如鳥兒,總有牠的天賦做到自己擅長的事。」山上空氣稀薄,人份外清醒。她更喜歡處於極地之中,既寧靜又富挑戰性,「不斷自我挑戰,感覺到為自己努力生存。」她堅定地說。

 

筆者間:「你為何想具體地感受自身的存在?」Janet回答說:「我父親於我四歲時已不在了。」父親因癌離世,年僅34歲。Janet自幼便體會生命的脆弱,「原來,死亡是如此輕易。」攀上山峯,一呼一吸,或許能讓她感受人的生命力。她現年剛剛30歲,「我想,假若自己也只有三十餘年的生命,我能否在離開前做到一些特別的事情呢?」她畢業後在醫院加護病房當護士,更常見證生命的無常。「所以,我想在自己仍有時間和能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謂「三歲定八十」,Janet笑言從小便是一名「好奇寶寶」,小時候每逢暑假,媽媽都會在社區中心拿取一本暑期活動小冊子,讓她填選有興趣的課程,「我對所有課程都感興趣啊,因為全都是我未曾接觸過的。」她總把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在單親家庭成長,媽媽一人養育兩名孩子,資源有限。她中學時期便替人補習做兼職,又考取救生員牌照,後來更成為游泳教練。「我要賺取很多金錢,因為我想學習很多事情,探索世界。」Janet說。

 

Janet與本處總幹事Yvonne合照

Janet與本處總幹事Yvonne合照。

 

 

辭去全職 踏上攀冰運動員之路

21歲那年,Janet第一次參與世界賽。「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才知道世界有很多出色的選手。這次經驗讓我在心中埋下種子,希望世界排名一次比一次高。」Janet說。大學畢業後待疫情過去,及至2022年,當年同赴加拿大的教練邀請Janet到尼泊爾攀雪山,她毅然辭去護士工作。同時,她覺得這是讓種子發芽的時機,便主動聯絡一位認識的教練,請求他向攀登總會爭取在沒教練支援下,獨自往外地參加世界賽的資格。

 

Janet沒有教練,只是觀看影片,無師自通。而且也沒有練習場地,她就在健身室裏不斷鍛練所需的肌肉,然後模擬練習攀冰動作。「所以,我接觸健身室的啞鈴,比冰斧還要多。」然而,她覺得在整個過程中,精神壓力比實際困難更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攀過孤獨的山

冰攀世界盃比賽是緊隨尼泊爾雪山之旅。Janet出發前往尼泊爾時,仍未收到攀登總會批核結果。等待消息的過程比在山上還要煎熬,她說:「因為無法預料所準備的一切,有沒有一展所長的機會。」及至比賽前六天,她才收到總會的通知獲參賽資格。尼泊爾雪山長征,消耗很多肌肉,她要在半個月內重新鍛練。她指參與一場世界賽事,需要遊走五至六個國家,她只能利用短短六天時間,訂購機票、安排食宿、準備裝備、搜集比賽場地資訊。「幸好我從小參與童軍,已習慣自己做規劃,所以我用很短時間便處理好。」Janet說。

 

眼見其他國家隊伍至少有三至六人,一群隊友共同準備,「那刻我眾覺很孤獨。」一個人安排交食宿,一個人飛往外地,一個人研究路線,一個人從山下爬上雪峯,從山上回到陸地,又再去另一個國家準備下一場賽事。當中的掙扎,是要適應孤獨,不要讓其淹沒。「我不斷提醒自己的初衷,是要看見進步。之後我再沒胡思亂想,專注比賽。」Janet說。冰天雪地,總有浮現放棄的念頭,「放棄,可以有無數理由,隨時可以退出,但要跟自己說,前進比退出更艱難,如果這次我能夠做到的話,當下一次再浮現放棄的念頭,便可以勉勵自己:『當初能夠做得到,現在為甚麼做不到呢?』回想當初如何克服困難,便會堅持下去。」Janet如此說。堅持,讓自己再沒後退的藉口。

 

 

重新定義 成功與失敗

無獨有偶,這位新鮮出爐的「傑青」,在本處深匯樂Teen會「註定失敗展覽」中跟青年人分享失敗的經驗。她憶述其中一場比賽,拚盡全力卻成績不理想,「我頽喪得立刻離開比賽現場,甚至想立刻飛回香港。」當時,她掙扎是否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因為過程很艱難,尋找資源很艱難,訓練過程很艱難。即使能夠獲得世界冠軍又如何?是否我性格太倔強?」 Janet充滿懷疑。每當她重提這段經歷都會落淚,「大概那段時間太疲累。無論發生甚麼事情都是一個人走下去,當時感覺很孤單。」

 

正當Janet在比賽場外懷疑人生,身旁一位選手呼了一口煙,問她為何失落,再問道:「你是否喜歡自己現在做的事情?」Janet當頭棒喝,「就是他這句話喚醒我的初心。」她說,「我放棄穩定的工作,排除萬難,就是希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我的初心,所以我在這裏。」

 

「所以,我會反問甚麼是失敗?」Janet 反思。她認為失敗與否,在乎人如何定義自己,「我認為只要你願意有勇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為目標踏出一步,就不是失敗了。」過着非人的生活,又是否一值得?Janet堅定不移,並說有三個「值得」:一、探索世界,不讓工作而失去自己;二、自我認識,「原來我可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此瘋狂。」三、自我認同,「當我回望過去,即使困難重重,但仍然能夠堅持作出同一決定。」

 

Janet於本處深匯樂Teen會「註定失敗展覽」中跟青年人分享失敗的經驗

Janet於本處深匯樂Teen會「註定失敗展覽」中跟青年人分享失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