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從花壇開始改變一個廣州舊區

位於廣州市一個舊區,區內多是樓齡30年以上的老房子,長者人口佔逾三成。社區街巷狹窄,環境較惡劣。廣州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啟創)社工隊長陸倩華(小鹿)憶述,她到該區視察,驚訝發現四個公共花壇竟然變成垃圾崗。一個花壇, 反映居民維護意識薄弱,而且缺乏參與社區的動力,「居民認為花壇與自己無關,而應該由政府部門統一管理。」然而,她認為公共花壇雖看似是微小,但卻是連接居民情感、增強社區歸屬感的重要公共空間。為此,她與其他社工走訪社區居民委員會、收集居民意見,了解花壇荒廢的原因。更從一個花壇入手,扭轉舊區的社區風氣,也改善了4,500名居民的社區生活環境。

 

花店老闆現場指導花壇種植技巧。

 

城市農夫計劃:從興趣班擴展至社區項目

小鹿指,早在服務介入前,機構已於2016年開展「城市農夫計劃」,但當時只是一個針對長者和殘疾人士的園藝治療課程,而花壇也因此有所改善。「不過,這花壇的美觀只是維持了半個月左右,然後又打回原狀。」她慨嘆一切只是曇花一現,「我覺得只是欠缺一個突破位,持續應對這個問題。」她說。

 

2017年,適逢廣東省政府廳推動「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撥備資金讓不同社區組織、社福機構發展不同社區項目,以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方案。啟創思考如何能有系統地改善社區的環境,決意將「城市農夫計劃」從一個興趣班擴展至一個社區項目。

 

社區充權:推動居民自組社區隊伍

當成功在社區中帶起議題,接下來就要做社區充權的工作。小鹿指,適逢廣州市政府推社區綠化概念,讓不同組織遞交項目建議書申請資金,他們便推動居民自行策劃四隊社區組織,分別有初中、大專生、親子、長者隊伍。當中招募就讀環境保育相關科目的大學生撰寫項目建議書;開展了12場與環境主題相關服務,籌集捐款以開展改善社區環境的工作。同時,社工籌辦一系列社區活動,讓居民互相熟悉,提升居民處理事務的能力和責任感,繼而培育一批喜歡種植的街坊義工。

 

居民和義工一起進行鬆土和種植。

居民和義工一起進行鬆土和種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利用園藝義工吸引居民參與

項目主要由小鹿和另一位社工負責。起初,二人聯同一些居民組織視察社區,了解居民對現時社區的感受。「我們發現居民最關注花壇的問題,但礙於沒有資源去解決。」於是,兩位社工決心從花壇入手。她們接觸附近商店,也洗樓式到每家每戶拍門訪問,了解他們對參與花壇改造工程的意願,部分長者雖有意參與種植,但論到長期監督,各人都耍手搖頭。小鹿憶述長者的回應:「我經過見到幫你淋水都得,但長期監管太大壓力了。」小鹿坦言有點灰心。幸好從興趣小組開始已招聚一群對種植感興趣的叔叔姨姨,便請他們來當義工,由他們來當頭,後來成功帶動其他居民參與,並以社區中其中一個花壇作試點,「起初居民只是觀望,後來有兩三位主動加入,我頓時覺得花壇有希望。」她說。

 

美化後的花壇,居民還細心地加上標示。

美化後的花壇,居民還細心地加上標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花壇原本如同垃圾崗
花壇原本如同垃圾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聯繫外間資源 提升居民實踐意欲

當組成四隊社區組織,小鹿與社工同工把握時機,邀請社區居民委員會、居民、社區組織,動員32位居民組成「居民議事會」,目的是為居民提供一個平台,就社區問題探討可持續性的方案。這些成員都是年逾60歲的年輕長者,社工則在議會中引導討論。

 

「以往社工習慣計劃好活動讓人參與,籌組平台這種方式也是一個新嘗試。」當然,這個過程也經歷暗湧。居民在表達意見時充滿分歧,「有些人喜歡打斷別人的發言,有些人則喜歡批判對方的方案。」社工的處理方法是,起初制定好議事規則,讓每人就各個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級,「讓他們思考方案的可行性,唔係你講咗就一定得 ! 」然後,各人投選認為最有可能於一至兩個月內實行的方案。

 

起初居民都侃侃而談,各人輪流發表偉論。小鹿形容,「他們的傾訴慾很強。」然而,他們的行動只停留於嘴巴上。「我們也希望帶出一個訊息:社區事務不只是政府的工作,居民自己也要付出和參與。」於是,當他們制定好花壇種植、美化方案的細項後,論至分工的部分,社工們便借機帶出這個訊息,「他們才醒覺原來自己都要做 ! 」

 

不過,小鹿分享,當社工替居民尋找到外間資源時,也消除他們種種的憂慮,更提升他們實踐的動機。她分享一件深刻的經歷,區內一位經營十多年花店的老闆,願意定期捐贈花材,也跟居民分享種植知識,他的熱心讓小鹿為之感動,「原來社區中有這樣好的人。」

 

制定維護機制

回顧整個花壇改造的過程,從起初居民反應冷淡,到後來組成居民議事會、落手落腳重新種植、美化工程,這個過程經歷一年時間左右,但當中最具挑戰的任務還在後頭,「因為居民起初『認頭』的都是沒有太大負擔的工作」,要推動他們進行長期監督的工作,社工們需要投放更多的心力,發揮更大的引導角色。


最後一步,社工成立了一個「花壇自治小組」,當中16位來自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工、商舖、花店、居民的成員,各人負責花壇的日常維護及監督工作。就像小學時代選班長,學生被賦予一個身分角色,自然有動力做好。「當花壇出現被惡意破壞、亂扔垃圾等等問題時,成員可於通訊群組報告社工。」


居民有自豪感

要達致可持續發展,小鹿認為社工的角色需要適時調整。從起初作教育者、中介人,到後來擔當協調的角色,推動方案落實,到最後則是一位支持者,推動居民自我管理,「簡單而言,社工就是搭建一個平台,讓居民『唱戲』。」她說。「有一位居民義工,每天都會出隊,帶來自己種植的花,視花壇為自己擁有一般。」小鹿坦言,從花壇改造至今逾年半時間,花壇仍然維持良好的狀態,沒有人再亂丟垃圾,已見居民意識的提升。「我覺得居民意識和能力的提升,比居民解決了多少問題更加重要。」她強調。

 

別看花壇改造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如今卻扭轉了整個社區的氣氛。「原本居民只跟隔籬左右相熟,現在擴闊了他們鄰里的邊界,會跟商店的老闆互動,特意幫襯花店表示感激。」她再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居民多了一份自豪感,「居民會說『我們這區的花壇是最靚的 ! 」「他們願意繼續守護花壇,因為這裏藏着他們很多的身影。」雖然這個「城市農夫計劃」經已完結,但居民的社區參與動機已大有提升,仍然發揮着花壇守護者的精神,他們現在更利用園藝的知識,幫助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做居家訓練,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居民議事會商討春節花壇裝飾行動

居民議事會商討春節花壇裝飾行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居民和親子志願者參與每月撿拾垃圾活動
居民和親子志願者參與每月撿拾垃圾活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